“长板不够、短板不少”,上海如何在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排位赛中胜出
核心观点
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排行榜来自于Startup Genome发布的《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以下简称“GSER”),对全球主要创新城市的创业环境进行综合打分,是衡量全球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水平的权威标尺。GSER显示,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上榜城市排名均有下降,上海在2023年GSER排名中位列第9,比2022年下降了一位,连续7年保持在全球前十行列。
经过对GSER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归纳出全球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的几个新趋势新特点:首先,早期投资成为全球风投关注的重点。早期融资和晚期融资的降幅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早期融资在下行周期显得更加“抗跌”。其次,对于产研复合型人才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全球性创业衰退的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再次,以“深度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正在重塑颠覆创新创业格局。据GSER数据统计,在过去四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的增长几乎完全依赖web3.0、供应链4.0、工业5.0等为代表的深度技术。
对标全球顶尖城市,研究认为上海创新创业生态仍有的短板:一是上海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度、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创新资源的集成联动性方面逊色不少。上海总体上仍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创业载体平台,对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的引流效果不明显。缺乏面向创新创业全过程环环相扣的集成式服务,创业链条易堵、易断。二是上海创业早期融资规模和增长速率较低、初创企业成长乏力。上海初创企业在早期融资阶段,能够获取的资金规模有限、融资量增速不快。三是上海在衔接科学研究与技术产业化的专业化服务方面有待提升。成功城市的经验表明,针对策源期、初创期、加速期、成长期实施各有侧重的服务和支撑,才能让更多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企业竞相迸发。
研究建议:一是探索建立早期创新投资的风险分担机制,为更多原始创新提供融资支持。鼓励政府引导基金和各类国有创投机构对创业企业加大早期投资。引导社保基金、银行理财资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加大对创投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并购基金的出资力度。二是畅通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在概念验证、成果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等环节加大系统化支撑。建立起“源头创新—概念验证—项目孵化—企业落地”有组织的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体系。探索面向市场需求的逆向孵化模式,研究建立我市知识产权风险补偿基金。三是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枢纽节点,提升与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连通性。通过举办国际性高水平会议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在全球主要创新城市布局网络节点,加强国际创新创业生态圈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