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将数字技术“硬投入”转化为治理效能“软实力”——基于《全球智慧城市指数》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

卢溪、郑睿,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发展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中心(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er)自2019年起每年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指数报告》(Smart City Index),是评价全球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主要参考之一。该指数以居民满意度为评分点构建指标体系,从需求侧全面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其评价标准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高度契合,可以为上海探索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提供有效参考借鉴。

  总体来看,上海在该指数的排名稳中有进,从2020年的第42位提升至2023年的第25位(2023年共有141个参评城市),但与伦敦、新加坡、北京、香港、纽约等全球城市标兵相比仍有差距。进一步分析该指数的分项指标评分可以发现,上海的高水平数字化治理技术配置和投入,尚未转化为相匹配的高水平治理效能。一方面,上海的城市治理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走在全球前列。“全球智慧城市指数”的第一个维度主要考量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程度和治理手段的数字化水平(报告中称为“技术”维度)。这一维度的20项指标中,上海有17项得分在六城中最高,剩余3项排名第2,表明上海在城市治理中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已走在全球前列。尤其是“在线预约挂号”“网络购票便捷度”“网络速度及可靠性”等3个指标,上海得分超过90分,显示出上海近年来在治理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令广大居民满意的成效。另一方面,上海在更广泛的城市治理领域的居民满意度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短板。与第一个维度聚焦单个应用场景下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相比,“全球智慧城市指数”第二个维度的考察点大多更为基本与宽泛,主要考量居民对城市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整体满意度(报告中称为“结构”维度)。这一维度的19项指标中,在六城范围内,上海仅在“求职服务便捷度”和“营商活动正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2项指标中得分最高,而新加坡和北京分别有9项和8项指标得分最高。其中,上海在“道路拥堵”“空气质量满意度”“可负担住房可获得性”“官员腐败”等指标方面的得分均低于60分,说明上海在这些方面亟待改进。

  面向未来,上海重点需要关注两点。其一,要在城市治理方面真正做到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核心。在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中,必须要结合自下而上的居民视角,将有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治理水平提升的关键评判标准。其二,上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有效路径是“软硬兼施”,既要注意数字治理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与之匹配的“软环境”改造。要系统梳理调整与数字化转型不相适应的治理规则,加快完善数字时代的制度、政策、规范体系,促进城市治理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

研究领域

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