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氢能产业能级提升的基准点、关注点和发力点
核心观点
上海是国内较早介入氢能尤其是燃料电池领域的城市,2010年本市以世博会氢能示范应用为契机,率先进入布局氢能领域的快车道。得益于自身产业布局、整车生产水平和燃料电池研发能力,依托良好的氢能资源禀赋、上下游产业集群协同等优势,十多年来基本处于国内氢能产业发展“领头羊”的位置。面向未来,上海氢能产业能级提升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衔接国家战略实施,深度融合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必然趋势,应前瞻做好“三个关注”,重点把握“两个发力点”。
上海氢能产业发展的基准点:政策部署上,前期侧重于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当前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已落地。关键环节发展基础上,基本形成符合自身禀赋、需求的形态特征,但存在价值增量空间。上游制取方面,基本具备氢气安全供应保障条件,但部分被粗放使用。中游储运方面,先发优势明显,不断探索创新技术路线。下游应用方面,集中于化工、交通领域,多元应用格局尚未形成。产业现状上,龙头企业带动关键技术不断迈上新台阶、位于全国前列,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相关产值近1000亿元。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成为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更是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打开新局面,产业能级提升动力强劲。
上海氢能产业能级提升的关注点:制氢方面,本市在建设中远期绿色安全的氢源供应体系进程中,要充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防范安全风险、实现经济供给。储运方面,在稳步提升氢气储运能力过程中,从近中期看,考虑到当前的商用氢气需求规模和新型储运方式的技术水平,通过长管拖车进行高压气态运输仍是本市首选方式。从远期看,管道掺氢和液氢路线是氢能规模化推广之后的重要储运方式,将增加氢气的经济运输半径、打开市内外氢能贸易发展空间。应用方面,在国家推动氢能产业与汽车融合发展、丰富多元化应用的指引下,氢能产业不等同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上海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手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能级,一手不断开拓创新非汽车和交通领域以外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上海氢能产业能级提升的发力点:一是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构建安全绿色的氢源供应体系。搭建经济高效多元的储运体系。系统、安全、前瞻、集约推动加氢站建设。在交通领域、能源领域、工业领域等拓展和创新应用。二是以“提能级、建枢纽、再创新”为抓手,夯实氢能产业竞争优势 。提升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能级、提高氢能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力度。在港口、机场枢纽枢纽上开拓氢能应用新场景、新模式,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上探索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枢纽。创新再发力,打造氢能技术和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