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我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的若干建议
核心观点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是开展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手段。近期,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政府改革创新跟踪研究小组” 通过召开系列座谈会,走访调研企业和一线监管执法人员,发放企业感受度调查问卷,深入研究分析“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实施四年来的成效与不足,并对深化我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从调研评估数据看,我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的成效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经营主体对双随机监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但企业迎检负担重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与各类专项抽查之间有一定交叉重复,导致相关企业既要接受日常巡查,又要接受随机抽查;另一方面,短时间内不同层级和条线部门多次上门检查的情况依然存在,不利于“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目标实现,改革“减负”幅度有限。第二,开展联合双随机监管的成员单位数持续增加,但部门之间监管协同机制还不够健全。双随机改革以来,我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16个增加至20个,而联合监管过程中仍然存在部门协同不够、信息共享不足的问题,给经营主体和一线监管人员带来了一些困扰。我市相继建立起“互联网+监管”系统、统一综合执法系统、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监管平台系统,但数据不通、共享不畅一直是影响部门协同监管的痼疾,致使数据汇集了不少、实际能用的不多。第三,数字技术在双随机监管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但非现场监管、无感监管等场景应用仍有待拓展。近年来,我市各区各部门不断探索创新,新型监管手段多点开花,然而从整体上看,智能化监管场景开发依然相对不足,成熟度不高,对经营主体风险进行研判、预警、处置、惩戒的全流程监管场景建设亟待加强。
建议:一是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各项监管制度改革的系统集成。进一步厘清双随机监管与其他监管的关系,有效整合监管资源,建立统一的综合监管事项清单和综合检查单。持续提升部门联合监管效能,针对经营主体呼声高、反响好的特定场景、事项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避免“盲目联合”“形式联合”。健全完善审批与监管联动机制,做到审管同步、无缝衔接。二是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息协同共享。发挥市区两级大数据资源平台的汇聚作用,推动监管数据全面汇聚治理和高效共享利用。完善监管信息数据归集使用机制,统一监管数据采集录入、汇总存储、使用共享等标准规范。做强“互联网+监管”平台功能,建立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链。三是完善以信用为基础、以场景为牵引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创新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针对行业场景特点开发风险防控模型。建立“公共信用+行业信用”为基础的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信用评价体系,实施信用分级分类“靶向”监管,建立“无事不扰”企业名单。探索社会共治新路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问题线索,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共建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