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航油发展对上海的潜在挑战、机遇及应对建议
核心观点
航空运输业被公认为脱碳最难的行业,当前减排手段主要包括提高能效和采用清洁能源。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评估认为,通过提高能效只能将航空碳排放降低约3%,更为可行的路径是大力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又称绿色航油、生物航煤),据此,IATA规划到2050年航空业65%的减排将通过SAF实现。民航业约99%的碳排放来自航空飞行活动的航油消耗,在全球航空业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将推动SAF使用作为航空业减排的政策主攻方向,我国也于2024年9月启动了第一阶段应用试点。上海作为国际航空枢纽,未来SAF的规模化利用是大势所趋。
研究发现:SAF面临的挑战既有资源约束又有成本压力。在资源和产能方面,从全国看,一是现有产能及潜在原料供应难以匹配未来需求。根据IATA预估,2030年我国SAF年需求量将达到300万吨。而我国每年能回收进行资源化再利用的废油脂量有限,即便全部用于SAF生产,也只能转化出至多每年170万吨的SAF。同时FT等其他工艺路线在2030年前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二是计划的SAF项目多,实际能落地多少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SAF研发生产的技术门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餐厨废弃油脂等原料资源有限,导致整体SAF生产装置负荷率一直偏低,产能项目停工现象普遍。从上海看,市内原料资源更为薄弱,且尚未落地SAF产能装置,SAF的供应问题面临更大考验。在经济性方面,一是生产成本虽有下降空间,但经济性与传统航油相差甚远。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相关统计,SAF的生产成本约为传统航油的2-8倍。二是高溢价购买SAF将给航司的持续运营带来压力。在未成为行业普遍性规范的情况下,率先应用SAF的航司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建议:软硬结合打造SAF发展的上海样板。在提升上海SAF供给硬实力方面积极布局资源。一是用好市内地沟油资源,将地沟油尽可能多地用于更具社会效益的SAF生产;二是加快市外SAF资源布局,支撑供应量与价格的平稳可控。在提升上海SAF服务软实力方面加快创新探索。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协同,推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并争取国家SAF中试基地落地上海,进一步提升HEFA的出品率、解决FT技术合成气等卡脖子问题,力争在PtL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突破;二是做优可持续认证服务,鼓励上海绿色低碳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家SAF绿色认证标准的方法学研究,更好地为SAF研发及生产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绿色认证服务;三是探索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SAF交易平台,开展绿色金融的多领域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为全球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四是完善成本疏导机制,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和消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