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作者

项颖倩,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

字号
[ ]

核心观点

  长三角经济发达、文化相近、交通完善,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占全国近四成,竞技体育在奥运金牌数量上表现亮眼,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较高,全民健身氛围浓厚,体育一体化发展既有良好基础,也有巨大潜能。长三角一体化进入2.0阶段,体育一体化要突出国家战略牵引、体现以人为本导向、提升发展成色内涵、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上海要发挥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优势,引领带动长三角体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全民健身需要。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作为未来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鲜明主线,以活动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高服务供需匹配度。建议聚焦推进体育公共服务跨域标准衔接,形成长三角全民健身服务“一张网”。上海可在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打造、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复制推广经验。

  促进业态融合,更好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把体育科技作为体育产业做大做活做优的重要抓手,聚焦多元运动场景打造,推进文体旅商展融合发展。建议协同打造龙头企业引领、体育科技赋能、产业链衔接配套的体育产业生态体系,进一步调优体育产业结构;强化体育牵引、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一体推进,突出品质化、场景化、差异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释放体育消费需求。上海可发挥体育院校、企业等主体多、能级高的优势,提升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应用实效,打造体育用品新品首发地、新店首选地,辐射长三角。

  优化赛事体系,更好发挥体育品牌溢出带动。推动赛事联办、品牌共建、人才共育,提升体育重大活动对消费拉动、产业带动、就业促进等方面的带动效应。建议创新异地支持、协同办赛模式,打造具有长三角特色的区域品牌赛事IP,将体育赛事“流量”更好转化为区域消费“留量”;引育全球一流的体育赛事运营公司,提高赛事活动的专业性、观赏性与商业价值,优化赛事配套服务。上海可依托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设,优化赛事矩阵,在赛事影响力评估、认证和扶持体系方面先行探索,向长三角输出赛事管理服务。

  完善体制机制,更好支撑竞技体育出成绩。聚焦从垂直管理向扁平化治理转变,率先探索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长三角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家贡献率。建议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统筹推进长三角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引入市场、院校、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竞技体育发展。上海要发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加快潜力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和职业市场培育,培养顶尖竞技人才,提升项目综合竞技水平。

  发展体育教育,更好促进体教全面发展。作为整体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强健、人格塑造的作用日益重要,要把体育发展放在以个体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建议三省一市将青少年体育发展作为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协同推进,深化体教融合过程中,既要注重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也要从提升青少年体质的角度发展体育。上海要创新体教课程、优化师资供给,相关资源赋能长三角。

研究领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