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上海城市转型中的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亚军,博士,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工作室研究人员

字号
[ ]

核心观点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长达170年时间里进行了不断的产业演进与城市转型,其产业变迁状况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1843-1949年的起步阶段、1949-1977年的产业结构初步调整阶段、1978-1990年的适应性调整阶段、1991-2000年的战略性调整阶段以及2001年至今的跨越式调整阶段。

  当前上海服务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问题,与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传统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和保险业、房地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非银行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专业和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方面与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原因是制造业的需求拉动不充分;在人才方面既缺乏创新型高级人才,也缺乏综合型服务人才;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多数企业只是提供服务链上的低端产品,远未形成集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者、使用者与传播者于一身的良好运行机制。

  未来上海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各行业领域的准入限制。第二,进一步深化市场监管方面的改革。第三,注重强化“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政策”。第四,加快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以求在制造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第五,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推进制造业企业实现“两头在沪”的转型发展,并通过构建全球城市区域创新网络促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第六,重视对高端制造研究型人才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建立全球范围的“融智”机制。第七,加快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力。第八,完善需求拉动与供给推动的机制,重塑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