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奇点、抢抓爆点、攻克难点——关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

吕梦轩,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

刘兴,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

张勇,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字号
[ ]

核心观点

  随着技术加速演进和不断迭代突破,近两年人形机器人站上风口浪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和争先布局的热点。我们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奇点已现、爆点将至,但距离真正走向成熟还面临不少难点。上海要抢抓先机,积极用好自身及长三角禀赋优势,针对性地破局难题,积极布局和完善生态,加快打造全球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高地。

  首先来看,新技术不断突破,助力产业“奇点”加快出现。一方面,AI大模型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变得“更好用”。 搭载了多模态大模型的机器人能够同时处理文字、图像、声音、触觉等多种输入的信息,并拥有自主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可以理解所处环境与周围客体,这是传统机器人和之前的人形机器人都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关节系统的电驱化方案让人形机器人找到了实用与价格的平衡点。近年来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如优必选WalkerX、智元机器人远征A1等均采用了电机驱动方案。

  其次,从产品到产业,行业发展“爆点”将至。从行业总体看,人形机器人体现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人形机器人在拥有AI加持的智能大脑,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输入的感受器,以及灵巧自如的四肢后,将会具备优秀的环境适应能力、拟人化工作能力和亲近感,未来可以真正充当劳动者的角色,并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从区域层面看,各地都在积极布局和抢占人形机器人赛道。国内三大城市群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从细分领域看,新部件新材料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人形机器人发展。相比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工作环境,零部件种类、数量和复杂度都将增加,利润环节较为分散,产业链变得更长,会催生新的零部件和材料需求。

  同时在舆论大热的背后也要看到行业当前面临的难点,需要针对性破局。一是突破卡脖子环节,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大小脑”的智能化水平。为助力上海相关企业克服劣势,建议积极发展开源大模型和云计算技术。二是发挥上海工业场景丰富优势,以场景创新推动重点突破。建议上海首先从工业生产领域开放相关的应用场景。三是从“躯干四肢”切入,进一步降低硬件成本。在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方面,长三角区域可以充分发挥现有供应链集中化规模化的优势并转为成本优势。

研究领域

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