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上海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守门人”对策研究

作者

殷玥,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金盈盈,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市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网底,承担着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等多项功能任务。我市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便捷就医不断推进,市民自由就医倾向明显,对进一步扎实基层网底建设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做实分级诊疗、充分发挥自身效能上仍面临一定的制约,能力提升任重道远。此外,超大城市人口健康需求日渐复杂多元,家庭医生健康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剖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困境发现,受到人口结构变化、人员培养与保障模式、优质资源“虹吸”等客观因素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守门人”作用的切实发挥仍需着力破题。具体来看: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仍不均衡。做强医疗服务对业务用房面积要求较高,大部分中心城区由于用地面积紧张,面临用地不足的实际问题。加之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密集,需求分流也使得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遇难。而远郊地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点有待优化,加之部分区域缺少人才政策支持,全科医生招聘困难问题突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质量发展。二是专科建设人才紧缺问题突出。全科医生“送出去”进修周期较长,人员紧张问题突出。一般全科医生专科进修需要全脱产半年到2年,尤其儿科、口腔科等专业培养周期长,一定程度影响中心服务能力。自主培育专科医生队伍也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中心招聘专科医生方面受编制比例限制。另一方面,中心招聘专科医生的激励不足、收入尚不具备竞争力。三是定位还需进一步明晰。目前社区卫生药品配备已经较为全面,本地药品库可以满足居民基本用药需求。但从居民期待来看,一些特定的药品品牌及规格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药品配备及医疗服务定位与居民就医需求仍有错配,需合理引导居民预期。此外,尽管病种数在不断提升,但部分病种年诊疗病例数极低。仅考核病种数的提升并不能真实反映医生诊疗能力的提升。盲目追求病种数量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科医生的工作负担。四是健康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签约率增长压力以及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让家庭医生的工作难度不断增长。全专结合的健康管理机制也尚未完善。家庭医生团队专业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技术对健康管理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建议:一是因地制宜,鼓励差异化发展。加强人口导入区、资源薄弱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布点与“全+专”功能提升;中心城区结合人口与需求特征,因地制宜做强慢性病种服务与特色门诊,打造“有特色、有温度”的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强化绩效激励,提升专科能力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优质二三级医院联动人才培养。完善编制动态调整、业务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卫生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支持“区聘街镇用”人才改革试点,助力人才资源下沉基层。三是做实分级诊疗制度,加速基层智慧赋能。发挥区域内壁垒较少的优势,探索形成区属紧密性医联体。加强就诊流程智慧化管理,进一步理顺就诊秩序。运用医疗大模型赋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做优做强家医队伍,提升健康管理能力。进一步优化各类健康管理项目。基于数据融合开展精准健康管理。建设家医助理专业人员队伍。

研究领域

社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