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住房改造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建议

作者

梅圣洁,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经济师

字号
[ ]

核心观点

  上海始终把旧住房改造作为事关百姓福祉和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通过总结梳理上海旧住房改造的历程和经验做法发现,坚持改造标准与时俱进、改造机制社会化、改造目标多样化是上海一以贯之的改造理念,对当下旧住房改造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启示和指引。

  启示之一,注重把握住房需求趋势,强化高标准、可持续理念,算好长远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上海旧住房改造历经了“滚地龙”、棚户简屋、二级旧里、“两万户”新工房、小梁薄板房等多轮攻坚对象,改造标准从房屋稳固、到配套水电设施、再到厨卫独立成套等不断提升,既坚持保障基本居住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底线思维,也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变化。当前阶段,市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建议进一步健全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改造目标体系,在优化居民成本分担机制的前提下,评估加固大修和拆除重建之间的长期综合成本,适当提高改建标准,融合适老化、适儿化等宜居趋势。

  启示之二,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产权制度作用,突出改革的联动和制度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居民参与旧住房改造的社会化机制,算好分配账。尽管我国住房体制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但财政托底和社会化相结合始终是上海旧住房改造的核心机制,“国家投资与发动群众相结合”“联建公助”等改造机制曾广泛应用。当前阶段,上海旧住房改造的对象逐步转为产权清晰的商品房和售后公房,成本分担机制有了新的基础支撑。建议借鉴北京经验,加快健全“政府+社会+居民”的多方资金筹措机制,推动公房租赁与多层次保障房供应体系并轨,加强居民参与旧改的金融支持。

  启示之三,注重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力争统筹实施零星旧改,算好整体账。上海旧改历程中极少以住房改造为单一目标,而是始终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改善,改造方式和目标效用导向适应城市功能发展需要,实现了社会民生、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经济发展等多重效用。当前阶段,着眼于进一步释放“中心辐射”能力,建议空间上加强联动,提前关注零星旧改地块周边相对较老、但还不足以纳入“两旧”范围的房屋;功能上加强联动,尤其可以借鉴伦敦包容性住房供给的做法,建设密度较高的宿舍型保障房、高校学生公寓、青年旅舍等;主体上加强联动,鼓励社会组织、设计名师等公益性参与旧改项目,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和区里联合改造市老式宾馆、老旧写字楼、物流仓储用地等老旧低效物业。

研究领域

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