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迎来“复苏”风口

作者

殷玥、殷佳琳,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王天逸、于清扬,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字号
[ ]

核心观点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复苏、资本市场逐渐回暖,AI制药再度成为投资热点。上海有望成为AI制药的东方风口,但在数据共享管理、人才引进培育、本土企业创新等方面仍待提高。

  AI制药的发展任重道远。从宏观看,经济形势与市场情况构成AI制药融资环境的双重影响因素;从微观看,新药研发的长周期、高成本特性决定了AI制药发展并不能一飞冲天。具体来看,一是原研药的低成功率亦是AI制药的天然壁垒。理想情况下,AI技术能够实现药物研发各个阶段的降本增效。但实际应用中,AI技术尚未突破新药研发的成功率瓶颈,其赋能效应仍主要体现在早期药物研发阶段。二是传统药企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导致AI制药介入深度不够。传统药企掌握关键的数据资源、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庞大的资金来源,使得AI制药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传统药企需求展开。由于药企通常以单笔服务费用或“里程碑”费用的方式进行付费,AI制药企业在后期研发阶段较难实现盈利,长期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尽管欧美国家在AI制药领域仍保持一定先发优势,但我国AI制药产业发展迅速,且上海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上海AI制药企业共计40家,新药研发项目累计数预计将超过350个。药物对外授权方面,英矽智能达成亚太地区首个AI药物对外授权,首付款8000万美元;昂胜医药完成对CDK2抑制剂的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预计13.3亿美元。新药研发方面,共计30条新药研发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基于AI技术共计发现5个全新靶点,分别来自英矽智能、硕迪生物、药物牧场和寻百会生物4家公司。资本表现方面,英矽智能、晶泰科技均完成D轮融资,其中晶泰科技于今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

  未来,上海在AI制药领域要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开放,既要统一临床数据结构化标准,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及标注,探索临床数据共享新模式;又要吸引全球顶尖药企来沪,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人才,整体提升产业能级;也要注重培育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加强AI技术对传统制药行业的赋能效应,鼓励传统药企通过投资、共同研发等方式涉足AI制药领域,以项目为引领推动合作研发的开展,实现成果快速转化。中国原研药正奋发逐浪,上海有望抓住复苏机遇,发挥临床与产业优势,在AI制药领域创造东方风口。

研究领域

社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