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尼特族”现象对我市青年就业的警示意义应予重视
核心观点
青年稳定就业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创新,青年就业难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近年来日本、韩国等“尼特族”现象(特指16-35岁青年群体涌现的主观上不愿就业或低就业欲望、靠父母供养的情况)引起各方关注。该群体不计入失业率的统计,但却为青年就业问题以及超低婚育率甚至低活力社会等带来严重的现实压力。从上海看,尽管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尼特族”群体,但我们在一些个案调研中也捕捉到了一些类似“尼特族”的苗头,值得重视和研究。从长远计,上海需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加强待业青年分类动态跟踪监测,提升市场化就业服务精准性,促进青年群体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全社会对青年群体的支持和关注,多方合力联手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研究来看,日韩“尼特族”呈现三个特征:一是高教育程度。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不乏本科及以上高学历。二是低就业意愿。大多处于“长时间不就业且主观上不愿就业”状态,且韩国“应试型”与日本“低欲望”心态有明显差异。三是无收入来源。大多依靠父母收入或社会福利救济。日韩“尼特族”现象至少释放出两大警示:一是经济增长动能弱化雪上加霜。“尼特族”现象下“年轻人不工作,老年人不退休”长期内将造成经济创新活力下降,尤其会导致企业创业和创新活力的缺失。二是加剧“少子化”进程。年轻人的婚育意愿和社会整体经济状况直接挂钩,经济调整期加剧青年对未来的不安,从而延迟婚育年龄,陷入“不就业-不婚育-少子化”的恶性循环,长周期内将导致全社会人口活力的下降。
调研发现,上海现阶段并未出现特征明显、规模突出的“尼特族”群体,但待业青年中的一些类“尼特族”苗头仍需警惕。其一,待业青年出现高学历倾向。其二,待业青年绝大部分主观上仍有较高就业意愿,关键是无就业结果。其三,待业青年收入基本依靠父母。建议:一是加强分类动态监测,提升待业群体规模预警能力。建立健全针对“应届毕业生”“离校三年内未就业青年”“长期失业群体”等分类统计与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对未就业人口的全面了解、分类指导、因人施策。二是引入市场专业力量,提升青年就业服务针对性。建议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综合型人才服务平台,设立高校就业服务站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吸引一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做实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三是实现多方协同联动,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议在现有试点框架中强化对青年就业支持-婚育支持的全周期政策,尤其重视高龄少子化的青年前端就业与婚育问题,多管齐下打造充满活力的青年发展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