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新趋势 迈向全面建成新征程

作者

张勇,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字号
[ ]

核心观点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始于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决策,成于筚路蓝缕的扎实推进过程,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于综合区位优势的国家战略选择。第二阶段,以吨位提升为标志的航运体系建设和港船货资源率先集聚。第三阶段,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推动航运地位从大到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始终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二是始终对标国际最好水平。三是始终坚持创新突破。

  当前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出现三大新趋势:一是全球贸易和产业格局出现多中心和区域化趋势,航运服务网络面临结构性调整。二是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向特色化演进,高端航运服务业和资源配置能力竞争激烈。三是航运市场向全程供应链转变,主要港口向复合型和组合式枢纽发展。四是绿色低碳和数智化转型加速,国际航运规则面临重塑。五是韧性航运愈发重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新课题。

  在此背景下,上海已开启从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新征程,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的“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重要指示,在提升“五个能力”方面谋划新抓手。一是提升高端航运服务供给能力。航运保险重点在完善航运再保险市场体系、加快国内外高能级航运保险主体集聚、发展创新型航运保险产品三个方面。海事仲裁重点加快梳理国内海事法律领域立、裁(审)、执规则体系,将机构仲裁的管理优势与临时仲裁的高效灵活相结合。航运金融要抓住船舶融资和绿色金融的机遇。二是提升数智低碳国际竞争力。加快上海港生产智慧指挥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级数字孪生港口。促进数字化单据推广应用。开展船舶绿色甲醇等新型清洁燃料加注业务,建立生产供应、港口加注、燃料出口等全链条服务体系。三是提升航运技术自主创新力。高度重视海事监管和航海保障所需底层数据建设,加快将人工智能纳入自主航运、安全和导航系统的技术研发。四是提升枢纽综合服务能力。打造“中国洋山港”国际船舶登记地,实施有竞争力的船舶登记管理制度。依托上海自贸区设立国际船舶交易市场。五是提升海外安全保障能力。重点完善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布局和服务能力。加快培育全球布局、提供跨境一体化服务的供应链龙头企业,鼓励港航企业与货主企业、贸易企业战略合作,加强在国际市场与第四方物流供应商合作,拓展全球一站全包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