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心城区与新城医疗资源双向优化的若干建议

作者

张勇、刘兴、梅圣洁、朱雯雯、刘洋,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施倩、陈筱琳,市决咨委办公室

字号
[ ]

核心观点

  将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和功能调整,与新城的开发建设和功能提升相结合,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在新形势下,更好推动二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功能联动,对优化中心城区临床研究和服务功能、增强新城人口集聚能力和区域服务辐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调研分析认为:第一,经过多年优化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不断向市中心外围拓展,以三甲医院为主要载体的优质医疗资源设施空间布局基本完备,各新城均已布局至少一家三甲医院,全市医疗设施规划布局已经达到基本均衡,与区域人口规模基本适应。第二,当前全市医疗资源布局的矛盾从医疗设施不均衡转变为医疗服务能力的落差。一方面,多年累积的优质社会资源和医疗资源仍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医院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高负荷运转,临床科研能力偏弱,与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要求尚不匹配。另一方面,新城优质卫生人才配置相对落后于医疗设施配置,新城院区有承担更多的医疗服务功能的能力和引流外地患者的潜力。第三,未来中心城区老龄化率攀升,非中心城区总人口占比增加,人口分布及结构变动将持续推动医疗需求分化。因此,综合来看:下一步应统筹考虑城市功能调整方向、医疗供给落差和需求分化,进一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注重从医疗资源布局扩张转变为服务能力双向优化的内涵调整,注重从项目建设转变为完善资源配置机制。

  建议:上海应着力加强城区与新城医疗资源双向优化,重点是要在各自保障本地市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区与新城医疗资源的功能定位与分工协作模式,建立完善联动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就医需求合理分流,使全体市民均能更加便利地享受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中心城区要进一步释放发展空间和活力、促进高能级科研要素集聚,医疗资源配置应与“五个中心”功能相结合,强化研究型医院建设,定位为主要承担临床研究和本地居民诊治,聚焦疑难杂症、聚焦前沿技术、聚焦科技创新,提升面向全球的医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新城公共服务要从无到有、从有到实、从实到好,医疗资源配置应与“综合节点”功能相适应,强化医产融合、医养融合,定位为提供面向全国的综合诊疗服务,提高区域服务辐射能力。一是增强新城服务辐射力,提升新城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特色优势学科在新城的专家出诊安排,加强优势学科医产融合、医养融合,提高新城各类医疗卫生人才数量、质量和稳定性。二是提升新城就医可达性和舒适性,提高新城院区公共交通可达性,优化就医配套服务。三是有选择性地优化部分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总部布局,鼓励中心城区存量治疗床位、院区总部向新城、主城区周边区域迁移。

研究领域

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