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竞飞何以深圳先的三重逻辑

作者

路建楠,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夏跃成、杨超、雷蕾、李国昌,深圳福田高质量发展创新中心

字号
[ ]

核心观点

  2024年,业界称之为“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概念在全国两会上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布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抢抓“空中机遇”。深圳在打造“天空之城”方面布局较早,产业基础雄厚,政策支持有力,领先优势明显,预计到2025年,深圳低空经济产值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近期,我院与深圳研究机构联合开展调研,探寻深圳竞飞“低空经济第一城”背后的三重逻辑。

  产业逻辑: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的产业生态体系

  深圳曾在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造就很多现象级产业集群,比如,比亚迪一家企业牵引7000余家链上企业崛起,成就万亿级市场。这一产业生态目前正在低空经济领域加速孕育。得益于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配套和融合多交叉的产业链支撑,深圳现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4739家,位居全国第一,这与其长期以来“以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集群”紧密相关,既有城市的早期布局,也有企业的牵引渗透,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产业生态体系。

  市场逻辑:软硬件结合驱动场景应用

  随着深圳低空经济探索不断推进,涌现出通航出行、游览观光、城市管理及服务等三类跨领域融合发展的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载物方面,开通无人机航线203条,2023年以来载货无人机飞行超78万架次。载人方面,2023年深圳直升机飞行量达2.3万架次,东部通航“空中的士”项目,飞行近8000架次,乘客超过3万名,航线达上百条,面积覆盖整个大湾区。近期,全国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深铁集团和东部通航联合推出)正式开航,构建了以深圳北站为中心联通湾区6座城市(深圳、广州、珠海、中山、香港、澳门)的低空交通网络,可望实现1小时内到达湾区90%以上地区。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的驱动引擎,而前提是低空基建先行。深圳能够在低空产业闭环跑通,离不开政府端在数字软基建和物理硬基建的双管齐下支持。

  治理逻辑:以制度创新激发产业活力

  围绕低空经济,深圳通过央地协同破题空域管理、特区立法解决裉节问题、通关便利助力企业“走出去”等举措,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营商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抢占先机。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将创新低空经济发展新机制列入其中。

  协同发力打造上海低空经济发展生态

  低空经济潜力巨大,罗兰贝格预测到2050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60万亿元。我国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深圳经验源于其繁荣的产业生态、丰富的应用场景、创新的治理理念三重逻辑。尽管其现阶段仍面临缺技术规范标准(如电池上楼问题)、缺智能管理平台(统一的空域智能管理)、缺成熟商业模式(成本居高不下)的挑战,但深圳经验可为上海提供借鉴,充分发挥长三角产业链优势、场景优势、研发优势,龙头企业牵引构筑产业生态,应用场景驱动形成商业闭环,政策制度创新拓宽发展空间,实现低空经济产业一头连制造一头连消费的全链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