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飞机产业之长赋能低空经济发展
核心观点
上海是国内大飞机产业的高地,同时也孕育了众多低空经济特别是eVTOL头部企业,可谓兼具“大小飞机”之长。在当前全国各地积极抢滩布局低空经济的背景下,这恰恰是上海独特的竞争优势所在。经调研,企业反映目前大飞机与低空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初步形成了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各方也有进一步强化合作的意愿和诉求。下一阶段,利用好大飞机产业之长,集聚产业要素,放大产业协同效应,是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大飞机赋能低空产业的路径来看,一是技术复用。大飞机零部件数量达百万量级,是高新技术集大成者和高端产业引领者。凭借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经济性,大飞机技术已在低空产业领域大量使用。二是理念接续。为达到适航认证标准,商用大飞机领域已形成了正向设计、系统工程等一套成熟完整的理念规范,对于同样需要适航认证的低空飞行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三是人才溢出。经过多型号、全过程研制的培育和磨炼,国内大飞机产业链已建立了坚实的航空人才梯队。主制造商由最初的3000人扩展为近2万人的核心队伍。四是生态培育。商用大飞机的研制过程培育发展了大飞机产业创新链,囊括全国100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者近30万人,为低空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供应链支撑。
当前,低空企业对大飞机赋能的诉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数据与科学装置共享共用。目前本市多家eVTOL头部企业的产品已完成首飞并进入适航认证阶段,为完成安全测试需要详细完整的气象数据和测试用科学装置,若能实现共享共用,将有助于加快认证进度。二是加快重点领域空域管理协同示范。低空企业希望能与民航大飞机开展更加协同的空域管理,围绕机场打造示范性联营航线,进一步提升空中出行的便利性。三是建设低空飞行员培训体系。企业希望能参照民航大飞机飞行员培训体系,研究开设低空飞行员培训专业,建立相应考核机制,满足即将到来的各类商业需求。四是针对性的产业投融资支持。尽管当下市场投融资热度提升,但在调研中不少企业仍表示希望得到上海国资或大飞机背景的产业投资基金的入股,以得到人才、技术、产业、政策等资源支持。
为进一步放大上海大飞机产业的赋能作用,针对调研中企业反映的主要诉求,建议开展系列专项支持行动:在数据设施共享共用方面,一定条件下,推动大飞机研制中已完成归集的数据共享、已建成的科学试验装置共用。在空域管理、航线划分等领域,加强与民航局沟通协调,适当增加机场空域低空飞行频次。在构建低空飞行员培训体系方面,依托区域内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训资源,加快研究构建低空飞行人才培养体系与考核标准。在技术联动发展方面,探索研发基础共性技术,优先支持区域内的科研院所在飞控、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等共性领域强化技术攻关。在投融资方面,推动成立大小飞机产业联动主题投资基金,挖掘专注行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初创企业,协助对接区域内主机制造资源,培育打造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