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王雯莹、周继洋,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字号
[ ]

核心观点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顺应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上海积极呼应国家战略进行全方位布局,需要在文创产业数字化竞争中加快重塑未来发展版图。

  研究发现:上海推动数字化赋能文创产业,努力打通以数据资源、底层技术、文旅消费场景应用和重大项目综合运用为重点的“采集、开发、应用、集成”的数字化全链条。采集方面,推进文化数据资源开发,通过加快馆藏资源数字化进程、积极搭建文化资源平台、探索数据库开放的商业模式等形式开展探索。开发方面,着力产业底层技术创新,上海在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网络运算技术、区块链技术上“四力齐发”,涌现出幻维数码、亮风台、商汤科技、七牛云、声网、零幺宇宙等一系列具有技术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应用方面,拓展文旅消费应用场景,数字化赋能传统赛道和数字原生赛道“齐头并进”,数字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融合AR、VR、MR、AI等技术的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受到市场追捧。集成方面,加快重大项目综合运用,数字文创园区集聚优势显著,数字文化节赛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上海文旅数字化治理体系领跑全国。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尚需健全完善,文化数字化转型项目周期长、难度高、投入大,现有财政支持渠道较少,很难推动全方位、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二是文创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能级还需提升,上海领军数字文化企业数量还不多,体量不够大,带动数字文创产业链发展的能力有限,“文化+科技”融合独角兽企业估值规模较小,数字文创产业业态集聚区还不多。三是文创产业数字化人才严重缺乏,上海文化数字化人才缺口大,复合型人才尤其匮乏,国有文化单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中小微文创企业难以承受数字化人才的高成本。四是文创产业数字化发展环境仍待优化,文化企事业单位资源类型繁多,对数据资源开发的需求不同,导致缺乏统一规范标准,限制了文化资源数据的共享以及产业链的协调合作。

  建议:一是推进顶层设计赋能文创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构建与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规体系,发挥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汇聚数字基础设施、多元数据资源、新兴应用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城市文化底座”。二是全面提升数字文创产业竞争力,支持米哈游、阅文集团等领军企业做大做精做强,加快吸引国内外头部企业将数字文化相关业务板块落地上海,打造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要素富集、配套功能齐全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区,扩大数字文创产品出海影响力。三是着力发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打造数字化文化消费地标空间,推动传统文化消费场景数字化提升,利用技术手段革新传统文化消费场景,将更多数字文化产品及服务体验“无痕”植入电影院、剧院、博物馆、艺术馆、剧本杀等线下文化空间。四是加快优化文创产业数字化发展环境,加快引进海内外顶尖数字文化人才和复合型数字文化人才,探索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人才机制创新,加强重大节展活动的数字化应用,提升数字文化治理能力,依托上海数字文旅中心推出更多实战管用的应用场景。

研究领域

文化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