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上海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在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信用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十五五”时期,外部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市发改委信用处与市发改院成立课题小组,开展《“十五五”期间上海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研究》课题研究,将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以及“十五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思路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深入分析“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与问题。“十四五”以来,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不断增强法治保障水平,围绕条例健全配套制度;夯实信用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平台服务能级;强调精准高效导向,信用赋能监管机制创新;服务国家重点战略,不断提升工作全局站位;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信用惠民便企。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
加强“十五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势研判。从面临的挑战来看,主要是经济下行带来的信用履约能力下降风险。从面临的机遇来看,一是发挥社会信用作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重要作用,二是把握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信用体系加快发展重要机遇,三是聚焦“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重要使命。
提出“十五五”时期上海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思路。更好发挥社会信用作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作用,明确以“信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信用服务城市高品质生活、信用赋能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展主线,提出五大领域发展重点,四项具体任务,为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提供保障。
构建“十五五”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应用新格局。围绕信用服务“五个中心”建设、信用服务全面开放格局、信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信用服务民生保障、信用服务社会治理五个重点领域,提出发展思路和应用场景,构建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应用新格局。
提出“十五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项具体任务。重点推进基础制度建设、平台优化升级、信用数字化转型、市场机构培育四项任务,夯实社会信用支撑体系。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
1、提出“十五五”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主线。课题组在系统梳理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历程、建设成效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以“信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信用服务城市高品质生活、信用赋能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展主线,更好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强化社会信用作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作用。
2、围绕五大重点发展领域,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应用新格局。课题组开展“五个中心”、信用监管、民生保障、信用服务机构等多场专题座谈、调研,提出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应用新格局。始终把服务“五个中心”建设作为信用体系工作的重点,构建与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相匹配的国际大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强调社会信用体系更好服务于上海发挥对外开放优势,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创新监管理念,以信用为导向科学配置监管资源,构建一体化综合监管机制,为企业构建“无事不扰、触线必查”的发展环境。深入推动信用服务城市高品质生活,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民生保障提质增效。推动信用数字化创新应用,在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更好发挥信用赋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