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长三角纺织产业创新转型的若干建议

作者

张璞玉,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金哲超,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万欣、朱伟涛,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

字号
[ ]

核心观点

  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市场主体活跃,是我国纺织产业规模最大、能级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受国际经贸形势变化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长三角纺织产业发展面临内外多重挑战,亟需强化协同应对,加快创新转型。

  从发展基础看,长三角纺织产业三大优势突出。一是产业规模能级和主体优势。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接近全国1/2,纺织服装进出口总额占全国55%,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的纺织产业集群数量占全国40%。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全国46%;《财富》世界500强榜有5家国内纺织企业,其中4家是长三角企业;《财富》中国500强榜有14家纺织企业,其中9家是长三角企业。二是产业体系完备和关联优势。已形成从纤维、纺纱、织造、印染到纺织品、纺织机械装备的完整产业链条,覆盖原材料研发、加工制造、贸易分销各环节。三省一市纺织产业链联系度高,区域间市场网络发达,各类实体交易市场和在线平台集聚活跃。三是产业创新资源和技术优势。长三角纺织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不断深入推进,呈现出向产业纺织、医用纺织、空天纺织、生命纺织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态势。同时,纺织类院校底蕴深厚,纺织服装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56%,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杭州、绍兴、苏州、无锡为节点的创新合作网络。

  从发展环境看,主要面临外部形势的三大压力和自身转型的两大不足。就外部形势而言,一是全球纺织产业需求下降,面临增长收缩压力;二是地缘政治叠加成本因素,面临产业链外迁压力;三是国际贸易壁垒更加突出,企业面临转型降本压力。就自身转型而言,一是产业转型的创新协同不够,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仍未突破,产业创新生态还有待构建;二是产业转型的区域协同不足,纺织企业跨域经营仍面临机制障碍和行政壁垒。

  为应对外部形势变化和挑战,保持长三角纺织产业优势支柱地位,建议重点在五方面发力。第一,提内需拓市场,推动区域供需产销平衡。积极引导纺织企业深化实施“三品”战略,支持企业利用社交媒体放大流量效应,积极培育“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第二,建平台强服务,有序推动纺织产业转移。搭建纺织产业国际化供应链资源平台,培育拓展全球贸易和服务网络,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引导服务。第三,谋合作促转型,助推纺织企业降本增效。推动纺织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联合应对国际低碳贸易规则变化。第四,抓创新提标准,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位势。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纺织行业与生物制造、大健康、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未来产业嫁接融合。第五,深联动优环境,完善纺织产业发展生态。探索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互认、总部-分支机构协同支持、异地融资授信担保等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链主企业做大做实供应链金融,积极开展ESG等领域合作。

研究领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