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事经济之中国香港、新加坡参鉴与上海“攻略”

作者

周继洋,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字号
[ ]

核心观点

  盛事活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据数据分析机构Question Pro估算,催生了“斯威夫特经济学”现象的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可为举办城市带来4600万美元至1.4亿美元不等的经济效应,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将达到57亿美元;美国旅游协会认为如果考虑到那些可能没有实际参加音乐会但参与活动周边消费的消费者间接支出,这一数字可能接近100亿美元。在经济恢复承压、年轻一代消费趋势向“悦己”转变等大背景下,中国香港、新加坡政府发力盛事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借鉴相关经验做法,做好上海版盛事“攻略”,对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香港积极打造“亚洲盛事之都”,新加坡致力于举办各类盛事活动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两地皆从以下四方面在推动盛事经济发展。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包括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建立“一事一议”灵活机制等。二是加大资金支持,激活发展动能,包括成立盛事基金、实施税收减免等。三是优化场地保障,夯实发展根基,包括建设高标准场地、提高场地运营管理效能等。四是完善配套服务,提升发展效能,包括举办丰富的配套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

  上海在盛事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不如新加坡、中国香港,面临四大挑战,即政府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加强、盛事运营管理还不够系统规范、相关市场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和国际国内联通便利程度还可提升。但上海的优势也同样明显,如市场广阔、场馆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等。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上海应着力优化盛事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盛事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其一,加强要素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如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多方面探索先行先试、强化资金支持等。其二,对接国际资源,培育行业生态,如引入多元市场主体、集聚一流人才、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等。其三,联动市场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如动态更新重大节展赛事时间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盛事宣传推广等。其四,培育自主盛事品牌,积蓄发展势能,如继续提升现有重大节展赛事能级、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盛事等。其五,优化入境环境,提升国际服务水平,如优化外籍旅客入境服务、提升入境人士消费便利度、提升消费环境国际化品质等。

研究领域

文化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