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环同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特征与优化路径

作者

鲍悦华,上海杉达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夏星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字号
[ ]

核心观点

  环同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内部知识生产种群、核心种群以及服务支持种群之间的协同演进。

  以同济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生产种群,在环同济产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引领者角色。其引领作用体现在多个维度:引领环同济产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政策的优化、创新社区合作治理模式、优化自然生态环境。

  在环同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由各类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共同组成的核心种群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不同规模的企业种群在此和谐共生,在设计行业已构建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的“热带雨林”式产业创新生态环境。这一生态环境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在动态演化方面,近十几年间,环同济产业在聚集规模和覆盖范围上均实现了长足进步,逐步在环同济核心圈形成企业营收与就业高地,成为支撑杨浦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从网络共生角度看,长期发展过程中,设计企业间的网络共生关系紧密且多样,不同设计环节企业间业务分包与外包合作频繁,极大地增强了种群凝聚力;种群形态上,除了以设计产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服务业,区块链、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并实现快速发展,为产业生态注入新的活力。政府、科技园区、社区、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支持种群虽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而言同样至关重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生活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这一模式,正是从环同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关键成功经验,为产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环同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若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从大学知识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模式迭代升级的高度来精心谋划。重点关注三个圈层的协同并进:一是作为知识溢出中心的同济大学的知识生产方式迭代升级;二是同济大学的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互动界面的更新;三是知识转化为未来产业增长动能和社会治理热力源的生态构建。同时,要突破传统“以产值论英雄”的思维定式,将关注点聚焦于知识生产方式的创新、知识扩散界面的拓展,以及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态构建。凭借超前部署的知识储备和适度冗余的知识生产能力,积极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为环同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