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孵化“科技型企业家”——美国“新兵训练营(I-Corps)计划”的创新之道

作者

张勇,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王果,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

康乃馨,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科学研究与创业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技术突破“0到1”,还是做出商品“1到100”,都需要擅长组织策划的技术创业带头人。如果科学家出门创业,就能迅速压缩“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周期,有效解决“纸变钱”的成果转化难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牵头组织,于2012年发起以构筑创新创业生态为主题的“新兵训练营(I-Corps)计划”,通过在美国高校、国家实验室、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布局科研转化服务中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由大学科研机构负责为“有志创业”的科学家提供为期七到九周的“挖掘产业需求”沉浸式培训服务,其最新一期实施报告显示,该计划实施以来完成孵化初创企业1380 家,成功拓展了13个跨区域创新中心,累积筹集了高达31.66 亿美元的创业投资资金,这一数字是迄今为止投入I-Corps 计划联邦资金(约3亿美元)的10.5 倍,带动作用明显。

  美国I-Corps计划直击市场让科学家“身临其境”,围绕“四个板块”辅助他们做足创业准备:第一,I-Corps计划通过一套精益“大课堂”为科学家创业扫盲,用商业逻辑测评技术反而更容易筛选出“好项目”。I-Corps计划引入“精益启动”(Lean LaunchPad)科学创业方法论,为期七周到九周的课程包含商业模式探索、客户挖掘、体验式市场调研等创业基础教育与户外实践,让创业初学者在短期内学会如何制作样品,并以最小成本验证产品的实用性,堪称“创业试错教育”。第二,I-Corps计划要求科学们家组建一支知识“大本营”队伍,具有不同优势的成员组队往往更容易抓住“好机会”。教会科学家“组建团队”是I-Corps 培训计划的核心任务,要求每个申报的创业团队(亦称“军团cohort”)至少有三类成员,分别为:技术领头人、创业带头人、行业导师,确保创业成员类型不同、优势互补,这样团队既能深刻理解技术,也能快速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第三,I-Corps计划逐步搭建一张遍布全国的创新链与产业链互通“大网络”,用足各区域优势资源更容易形成创新创业“好生态”。I-Corps计划遵循“专业部门做专项创业、各区域用自有创新资源”原则,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与8个美国联邦政府机构、1个州政府和1个外国政府合作, 成功对来自美国国家实验室以及各大重点高校的2546个团队开展创业培训,其中,能源部I-Corps专注于支持来自17个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创业技术包含可再生能源、量子计算、能源网等专业领域;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NIH)则通过SBIR/STTR授权加速生物医学研究成果向市场转化。第四,I-Corps计划着重打出政策“组合拳”,在跨部门联合支持下持续创出“好企业”。“I-Corps”冠名的科学家创业资助计划遵循“接力游戏”,由能源部、NIH以及各创新服务中心平行挖掘创业优质火种,经过第一轮区域中心选拔的项目可以接续参加下一轮国家级培训计划。比如,完成湾区区域I-Corps计划的团队有资格申请国家I-Corps计划,并附赠5万美元资金用于客户访谈。另外,无论是来自区域中心、国家实验室还是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机构,只要是I-Corps 计划冠名的团队,能同时优先获得其他政府创业项目资助。

  美国推行I-Corps计划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市下一步可从“引(引进项目入库)育(培育创业精神)搭(搭建平台共享资源)扶(扶持企业发展)”四个方面发力:第一,研究制定我市科技型企业家培育计划,体系化培育硬核创新创业人才。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上海科学院等平台型机构为网络核心,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为网络节点,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高质量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园区等共同参与,为具备创业热情、掌握硬科技的科研人员构筑涵盖“创意展示”“路演技巧”“商业沟通”“市场尽调”“企业治理”等创业全环节的系统性培育体系。第二,支持我市各类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园区做强硬科技创业“会客厅”服务功能,开展“科学家-投资人-创业者”联合培养。美国I-Corps计划强调创业团队核心成员背景应尽量多元化,将学术界力量与产业界、资本方资源有机结合,挖掘出更多拥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项目。这就需要一批创新型企业的“追随者”和看好科学家的“陪跑人”,既要孵化企业、又要培育企业家。建议:支持我市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园区等积极参与培育科技型企业家,搭建服务于科学家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资孵化生态,帮助科技型企业家走通“PI-IDEA-IP-IPO”的全过程。第三,建立健全针对科技型企业家的培育支持机制,体系化夯实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人才基座。加强针对科技型企业家的政策和服务供给,推动根植性硬科技企业涌现和成长。分层筛选建立科技型企业家培育库。相关部门按照“初创型—成长型—领军型”的雁阵梯队,遴选建库,分类提供资金支持、土地供给、人才项目等集成式政策包,在项目启动、运营、评价等环节分阶段给予支持。对于创新创业早期阶段尚未实现企业盈利的科技型企业,在现有面上支持政策外建立专项的支持机制,重点考察企业技术创新和成长潜力等。

研究领域

改革创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