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现代流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发力重点

作者

范迪,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一、背景

  流通是连接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领域以及各链条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速发展,推动传统流通方式、流通形态、流通技术快速转型。调研发现,本市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仍存在诸多短板和瓶颈,具体表现为数字化赋能不深、智能化动能不够、绿色低碳配套不足等。有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快航贸数字化建设、加速载体智能化转型、推进低碳绿色化发展等,推动上海支点城市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方面,航贸数字化应用场景单一,货物通关数字协同有限。跨境电商等新领域、新业态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相关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较差,由此引发货物滞留、信息失真等相关问题。企业数据开放动力不足,流通数据共享存在壁垒。大型流通企业出于对数据安全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考虑,数据主动开放程度有限,标准和制式皆不统一;小型流通企业受制于数字化转型成本和人才支撑,数据共享内在动力不足,实物流、单证流、货款流“三流”信息难以整合,物流交易数字化转型较为缓慢。

  智能化方面,港口智能化转型需求突出,技术对外依赖较强。自动化码头桥吊、AGV、轨道吊等硬件的核心设备配套国产化占比较小;智慧港建设所涉及的航运通信和海图设备、信息系统、气象服务等软件对欧美依赖度较高,存在明显的“卡脖子”风险。冷链智能化转型有序开展,赋能深度有待加强。全市冷链物流智能化使用仅局限于实体车辆改装,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较低,监控实时性和连续性较差,容易引发“链”风险。

  绿色化方面,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距。港口新型绿色燃料(LNG、氢、氨、甲烷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备,与国际主要港口之间的绿色低碳设施匹配度不高,合作进程较为缓慢。在国际绿色航运走廊建设数量上还有较大差距。多主体参与、多渠道链接的全球绿色价值链合作格局尚未形成。

  三、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航贸数字化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国家级区块链网络为底座,以分布式数字身份认证服务、数据存证服务、链上价值型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等共性技术服务为支撑,深化并推动区块链技术航贸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电子提单、电子放货、电子信用证等多种贸易业务场景应用和创新。二是加速载体智能化转型,推动流通提质增效。深化智能技术赋能物流载体,推动各类流通型节点转型,强化自主创新,摆脱对外依赖。三是推进低碳绿色化发展,助力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绿色基础设施转型,不断健全绿色物流服务能力并提升绿色物流国际认可,全力提升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的服务能级。

研究领域

市场与价格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