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
核心观点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充分调动全球资源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大循环,对于支持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开放、提升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强大的支撑作用。由此,相关建议如下:
一是优化国际国内金融资源要素配置,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一,丰富金融领域“上海价格”“上海指数”指标体系,将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类“上海价格”打造成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标准。第二,加强境内外金融机构的集聚,推动国际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集聚,持续深化QFLP和QDLP试点。第三,重视金融衍生品资产配置功能,强化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缓释。第四,深化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涵盖跨境支付、清算、登记、结算、托管的一体化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培育完善多层次离岸金融市场体系和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第一,为资产管理机构开展离岸证券投资、离岸基金管理等业务培育“土壤”,有效实现资金、人才、信息、数据等多种类型要素在上海高效流动与集聚。第二,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第三,打造“离岸+”跨境合作模式,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围绕离岸经贸业务提供金融服务。第四,协调好与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关系,构建人民币作为国际流通货币的内外循环路径。
三是对标国际标准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和健全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适应的营商环境。第一,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跨境金融税收制度。第二,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加强在产权保护、数字金融、环境标准、政府采购、合约履行等方面的规则衔接。第三,建立跨境风险管理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第四,加快发展金融科技,建立上海离岸金融数据中心。
四是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加快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第一,将碳排放权纳入全球资源配置的资产范畴,增强上海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绿色金融服务功能。第二,创新以人民币计价的气候投融资产品,开发更加多样化的国际绿色可持续投资产品。第三,构建具有广泛认可度和适用性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在绿色领域提供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效应的“上海方案”。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实现我国金融制度与国际惯例制度的紧密接轨。第一,加快地方金融法律法规修订,解决法律稳定性与适应性相协调的问题。第二,构建高效公正的国际金融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形成离岸跨境交易判例库,提升涉外金融案件处理的国际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