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养老金融 更好服务养老民生

作者

刘亮,上海市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字号
[ ]

核心观点

  上海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老龄户籍人口占比已达37.6%,进入超老龄社会。上海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已初步构建起三支柱养老金融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规模稳定,2024年上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达2369.3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面持续扩大,2023年上海企业年金基金规模达1337.67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快速发展,2024年上海个人养老金开户近500万户,缴存金额超110亿元。

  但上海养老金融发展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养老金融结构不平衡,金融的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第一支柱规模独大、第二支柱不强、第三支柱刚刚起步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参加企业(职业)年金的职工人数占比不到6%,养老金替代率仅41%左右。二是金融在盘活老年人资产、提升收入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基金版”“保险版”和“银行版”个人养老金产品试点,品种有限、结构单一、存续期较短、同质化严重、针对性不强、灵活性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居民的养老金融需求。三是养老服务机构缺乏金融支持,难以做大做强。

  推动上海养老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和定位。要将上海建设成为中国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和养老财富管理的示范区、养老金融需求和消费的风向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能级提升提供强力支撑。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依托浦东“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推动账户制改革和税收优惠试点,打通第二、第三支柱账户,探索EET、TEE等税收模式。三是产品与服务创新。设立政策性养老产业基金,构建普惠养老专项贷款平台;完善“长护险”服务体系,推动“以房养老”信托试点;建立养老REITs等特殊金融机制,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养老金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智能化服务;完善组织保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确保政策落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