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展绿色金融支持碳排放质押贷款的相关建议
核心观点
碳质押通常指企业将其持有的碳资产作为质押物,质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获得融资的一种绿色金融业务模式。碳质押作为一种创新融资工具,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目前,地方碳市场相继推出一系列关于碳质押融资的操作指引,多家银行也开展了基于地方碳排放权或者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碳质押业务,并形成一定业务规模。国家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碳质押业务,进一步推动碳质押融资在全国碳排放权市场进行推广。
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快速发展,但其发展仍存诸多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法规指导和操作规范。目前,尚未形成针对碳资产质押登记、估值、处置等主要流程环节的统一操作规范。浙江、上海和广东等省市近年来出台了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或操作指引,但不同地区指引中覆盖的融资类型(如质押或抵押)和碳资产类型存在差异。二是缺乏统一的碳排放权质押登记流程和登记平台,各地发布的登记流程差异较大。例如,上海碳市场是由上海环交所协助办理质押登记,而江苏发布的《碳资产质押融资操作指引(暂行)》则规定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就碳资产质押等向出质人和质权人提供支持。三是碳资产违约处置难度大。目前,银行不能直接参与碳市场,也难以在客户违约后对其质押的碳资产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进行处置执行。同时,碳资产存在流动性不足、违约处置流程长以及价值评估难等问题。四是对碳排放权质押的支持力度不足。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碳质押业务的实质性激励措施,相关政策多属原则性引导,银行内部认定碳排放权作为合格担保品尚无统一标准。此外,碳质押融资的便利度和融资成本对参与方缺乏吸引力。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五大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一是建立碳质押相关的操作细则和质押公示制度。建议建立银行间质押品信息共享机制,有效防范重复质押风险,构建碳排放权质押业务信息共享平台。二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质押登记体系,从质押申请、估值、登记、违约处置全流程保证碳资产可控,建立市场登记与交易的联动机制,降低交易成本与提高交易效率,便捷查询与验证,高效处置违约资产。三是扩大碳交易主体准入范围,提升市场活跃度。建议从金融机构准入与风险防控两方面优化准入机制,在提升市场流动性的同时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建立碳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和处置机制。建议通过强化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碳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与处置机制。五是加强对碳质押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形成央地激励政策联动,提升碳质押各方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