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融合助推沪港再保险行业联动突破
作者
闵敏,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实验室主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讲席副教授
王莹莹,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
曾旭东,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系主任、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再保险中心主任,教授
核心观点
沪港再保险市场协同联动是推动我国再保险市场从 “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 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定价权和竞争力的关键,而数智融合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数据跨境流动难题,是实现这一联动突破的核心路径。
沪港再保险市场联动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上海作为国际再保险中心,在机构集聚、业务增长、市场创新、保险科技及产业协同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国际业务存在短板,境外分入保费规模低、分出结构亟待优化。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离岸人民币再保险中心,机构体系完善、承保能力强,依托政策优势和国际经验形成独特竞争力,却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两地可构建“离岸枢纽 + 在岸中心”的互补格局:香港发挥离岸结算、低税率等优势成为“转接窗口”,上海依托政策与数字化基础打造“集聚平台”,协同承接业务、提升承保能力与核心技术竞争力。
数据跨境流动问题是沪港联动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沪港及海外数据出境规则差异大,现有试点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再保险定价和风控需求;另一方面,再保险业务涉及的敏感隐私数据及核心风险评估模型,因安全与竞争力保护需求 “不宜” 跨境传输,且数据流动受限背后涉及制度、市场、监管等多重复杂因素。
数智融合是破解数据难题的有效路径。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可在 “数据不出域” 的前提下实现跨境联合建模: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流通的安全性与透明度,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 “可信可算不可见”,人工智能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与精度。沪港两地已有相关技术探索,为联动奠定了基础。
数智融合助推沪港再保险行业联动突破需多方施策。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对接,打通数据链路与隐私计算环节,缓解资源错配;联合制定国际标准,争夺全球再保险市场话语权;建设数实融合的数字化再保险体系,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新模式,支持产业 “走出去”;推动保险科技化共识落地,加强人才培养与全链条能力建设,助力我国再保险行业提升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