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战略思维和要素互动
核心观点
发展中国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现象的背后根源,在于科技创新不足、产业升级乏力。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看,以往较快的增长速度实质上也是招商引资、产业转移之效,而非源于内在的创新性。在这一进程中,当制造业成本持续上升,失去吸引资本特别是国际资本的优势时,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则呈必然态势。与此同时,“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也必然加剧。对此,摆脱的唯一途径就是真正走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之路。
科技创新的战略思维重点体现为“四性”,即整体性、规律性、制度性和民族性。整体性要求整个国家及其全民族共同创新奋斗,包括营造创新氛围、采取扶持政策、重视基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等。规律性导向,主要是指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强化科技创新的内在必然性意识,坚定地走出一条充分体现科学性的科技创新道路。制度性表明,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基础性支撑。民族性与创新性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创新的觉醒和创新意识的培育上。
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是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这离不开科研组织、科研人才、科研设施、科研制度和科学家精神的五要素互动。科研组织分布在科研院所、大学院系、企业等社会部门之中,课题组及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是其更为具体的载体。科研人才的创造性特质主要来源于基础性能力、前沿性探索和跨领域创新。科研设施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推动、探索、实证和发现的过程中。构建完整、规范、高效的科研制度体系是支撑全部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性工程,这涉及人才评价、科研机构、科研考核、收益分配、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政府支持等。科学家精神是全部科研活动的动力源泉和支撑力量。
战略思维、要素互动体现了现代科技创新的规律,这是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契合科技创新科学性的战略导向。为适应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我国科技创新环境必须重塑。在发挥五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国际化的一流创新人才,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同时,依靠创新型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