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绿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

周谢蕴,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环境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绿证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国家层面,《能源法》的施行确立了绿证的法律地位,系列配套政策(如《促进绿证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系统性地优化了绿证的交易机制与市场培育。国际层面,中国绿证取得里程碑式突破,RE100组织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极大提升了其国际公信力,直接激活了市场活力;与欧盟(特别是CBAM框架)、英国等的互认谈判加速推进,并启动了与国际绿证(I-REC)的互认试点,为中国绿证走向国际、抵扣碳关税铺平道路。市场表现,绿证价格近期出现数十倍暴涨,全国和上海的交易规模均呈爆发式增长,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30年全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上海也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上海发展绿证市场具备显著的比较优势。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拥有独特的驱动力。一是外向型经济汇聚了大量如特斯拉供应链等出口导向型企业,RE100的认可使国内绿证成为其满足国际客户ESG要求、应对CBAM挑战、降低跨境认证成本的有效工具,并有望构建绿色供应链生态。二是发达的金融体系则为绿证资本化提供了坚实支撑,金融机构正积极探索绿证质押贷款、融资成本优惠、ABS等创新工具,将绿证转化为可流通的“绿色资产”,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丰富的产业场景(如零碳园区、数据中心、AI算力中心、氢能产业)为绿证从传统电力消费向更广阔领域渗透应用提供了试验田和增长点,例如通过购买绿证实现园区100%可再生能源覆盖或抵扣数据中心PUE考核指标。

  上海绿证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供需错配与价格机制失灵,全国及上海市场均呈现明显的供大于求(上海交易量仅占全国可交易量的极小部分),绿证价格易受政策影响剧烈波动(如RE100认可后暴涨),未能真实反映其环境价值,供需均衡价格尚未形成。二是企业认可度低与成本压力巨大,出口企业因国际规则(如CBAM要求物理消纳证据)普遍偏好“电证合一”模式或国际绿证,对“证电分离”的国内绿证接受度不足;同时,采购绿电/绿证显著抬升企业用能成本,挤压其微薄利润空间。三是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这是当前最关键的瓶颈。国内规则限制绿证仅允许交易一次,彻底扼杀了二级市场形成的可能,导致价格发现失灵、企业无法转售止损或套利、发电企业出售意愿低迷(因收益低于补贴预期)。此外,定价机制扭曲(上限不高于补贴)且缺乏与碳市场等联动,进一步抑制了市场活力。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上海绿证市场“提质扩容”。政策机制方面:建议成立市级绿证专班统筹协调;出台覆盖高耗能行业及数据中心的绿证强制消费细则;建立供需动态调控与配额分级管理机制;推动绿证与上海碳市场深度衔接(允许绿证抵扣配额、纳入考核)。突破流动性瓶颈方面:核心举措是争取国家支持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打破“一次交易”限制,建立允许多次交易的二级市场,引入做市商和代理交易制度;同时打造“国际绿证交易专区”,吸引RE100成员等国际买家,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试点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绿证协同流转机制。金融赋能方面:大力发展绿证相关金融工具,试点期货/期权以管理价格风险,推广绿证质押贷款/ABS提供低成本融资;研究建立联动碳价与国际绿证价的动态定价模型,发布“上海绿证价格指数”;设立专项基金对采购绿证的中小出口企业给予补贴或税收减免以降低成本。场景拓展与生态培育方面:在金桥、虹桥等区域打造绿证零碳园区标杆;探索将绿证纳入AI中心、氢能等新兴产业的绿色认证体系;牵头建立长三角绿证国际合作联盟,推动国际互认标准制定,输出“上海规则”,拓展“一带一路”合作。

研究领域

能源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