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种源农业发展成效、问题与建议

作者

崔园园,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种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近年来,上海锚定国家种业振兴和上海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不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鼓励种业科技创新、提升种业企业竞争力、优化种业发展环境,种源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照建设“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种业创新中心”的要求,对标发达国家前沿水平和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做法,上海种源农业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仍有待优化。上海种业在“育、繁、推”三个环节均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和科技支撑,但是由于产业链发展还存在部分薄弱环节、产业链条一体化延伸不足等问题,特色优势品种尚未形成显著的产业链优势。二是创新网络协作体系仍有待完善。上海在“政、产、学、研、用”各领域均具备丰富的创新资源,但是由于协作主体能级有待提升、有组织的创新联动较为缺乏、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从“基因到餐桌”的创新协作与高效联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政策支持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当前上海种业支持政策还面临稳定性支持待强化,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支持方式有待优化等问题。

  建议:一是聚焦特色优势品种选育,形成特色鲜明的种业产业链。聚焦特色优势品种选育,培育形成若干具有竞争力的大品种产业链条;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动形成育种协作创新模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展示计划,提升上海种业企业与新技术、新品种的影响力。二是鼓励重点种企并购重组,培育一批种业领军企业。鼓励重点种业企业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分层分类培育“雁阵”种业企业,建立种业企业梯队。三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种业创新策源能力。聚焦育种前沿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上海种源创新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创新院企联合育种协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进一步强化种源技术创新平台及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四是完善政策支持机制,进一步优化种业发展环境。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持续优化种业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完善人才共育机制,优化资源要素供给。

研究领域

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