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迭代更新经验对上海港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核心观点
作为欧洲第一大港和全球航运网络的重要枢纽,鹿特丹港(被称为“欧洲门户”)近年来主动适应全球航运竞争格局调整、全球供应链重构、新一轮产业科技变革和城市空间功能转型,通过系统性迭代更新推动港口能级不断跃升,这对上海港转型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鹿特丹港通过五大举措,系统性重塑港口功能与竞争力。具体来看,一是深化区域港口协作。通过深度协作周边港口,联手打造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ARA)多中心港区”为核心的港口群,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二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以“海陆铁河管”多式联运增强供应链韧性,打造欧洲物流枢纽标杆。三是打造绿色能源门户。通过加强绿色能源和技术布局、加大绿色金融支持,推进鹿特丹港从传统石油枢纽向国际氢能枢纽与可再生能源门户转型,为欧洲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四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依托技术创新促进传统港口工业绿色化转型,不断培育和延伸海事产业链条,打造创新生态体系。五是推动产城深度融合。通过空间重构和文化赋能推动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
鹿特丹港的迭代更新举措,展现了港口从传统运输枢纽向现代综合城市不断跃升的核心逻辑,为上海港的转型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一是深化区域协同治理,共建世界级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要通过强化区域功能分工、产业协作,实现从地理集聚向价值共同体升级,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话语权。二是优化多式联运体系,推动物流提质及降本增效。推动港口向“多维立体”运输体系升级,着力破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物流标准体系区域贯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数智化平台协同能力,培育壮大市场化联运主体。三是打造绿色能源枢纽,树立低碳港口标杆。通过强化港口绿色能源布局、加快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加快推动上海港绿色低碳转型。四是推动港口产业升级,培育产业创新生态。以循环经济驱动港口产业升级,激活上海老旧港区成为产研一体试验场,构建全链条创新载体,促进新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耦合,培育多元创新生态。五是促进港城深度融合,激活文化再生动能。推动上海港口空间向复合功能转型,激活滨水工业遗产成为文化地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塑造港口与城市共生的文化IP与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