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第一届“1+5”智库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4月29日,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牵头举办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第一届‘1+5’智库学术交流”,市经济信息中心、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市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上海航运交易所、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市科学学研究所等“五个中心”智库体系单位的相关领导和科研骨干参会,并邀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阮青、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等专家进行点评。本次学术交流以“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创新思路、实践案例和政策建议”为主题,围绕“全球竞合:对标演进与战略突围”“国家使命:内生动力与枢纽赋能”“城市进阶:制度创新与功能跃迁”三个板块,开展跨领域、多视角的研讨。(后续,我们将陆续分享演讲专家的相关观点,敬请期待。)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张忠伟在致辞中表示,面对“五个中心”建设研究的新使命、新要求,要聚焦“动力、实力、活力”三个关键词,强化使命担当,加强能力建设,完善构建学术生态,加强成果碰撞交流,将知识和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动力,加强“五个中心”建设研究使命感,在应对中美博弈新挑战中,加强构建“五个中心”建设研究网络。锻造实力,优化“五个中心”建设研究领域人才配置,夯实研究基础,强化长期积累,持续深耕形成核心竞争力。激发活力,拓展全球视野,广交“朋友圈”,构建研究生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互学互鉴提升研究开放性和影响力。
全球竞合:对标演进与战略突围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和规则秩序面临深刻变革,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特别是特朗普再次上台以来的一系列操作,进一步加速这一深层次变革演化。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受到贸易战、科技战和金融战冲击,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找准定位、突破瓶颈,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关键命题。围绕全球竞合,三位演讲嘉宾分别从高端制造迭代、航运规则博弈、全球经济版图重塑三个维度,为提出上海未来高端制造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绿色化发展、国际经济中心功能提升打开了破局思考。
在当前百年大局变革下,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重构,中美经济正在走向“事实性脱钩”的状态,存在脱钩风险,推动制造向高端迭代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破局之道。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战略规划和经济运行部部长王建围绕全球“友岸外包”影响下上海高端制造迭代研究做主题发言,分析了“友岸外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贸易链体系的影响,剖析了上海高端制造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未来迭代路径。
作为国际贸易血脉的航运业正经历IMO新规带来的规则洗牌。上海航运交易所副总裁顾云凤围绕IMO新规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绿色化发展做主题发言,分析了IMO新规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重塑全球航运价值链的隐型推手,进一步揭示了航运规则调整背后的全球治理话语权之争,提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绿色化发展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全球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刻变革期,新赛道新动能正成为重塑未来全球经济版图的核心动能。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汪曾涛围绕把握全球经济版图重塑新方向、逐鹿下一代“竞技场”做提升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功能主题发言,总结分析了持续型、衍生型、新兴型“竞技场”的迭代规律、驱动力和市场格局,结合上海产业发展基础,提出上海未来产业发展建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和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邹忠进行了点评。袁志刚教授强调,面对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地缘政治变局,亟需锚定全球化不确定推演中的上海使命。邹忠处长建议“五个中心”建设研究还需要不断做细对策研究的颗粒度,提高对策研究的精准度。
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战略规划和经济运行部部长王建
国家使命:内生动力与枢纽赋能
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上海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强化枢纽功能,是“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命题之一。本板块的三位演讲嘉宾分别从经济稳增长、金融中心能级提升、新经济治理创新三个维度,剖析了上海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关键突破点。
当前,经济复苏面临复杂环境,如何通过高频数据精准把脉经济走势,是科学决策的关键。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预测中心副主任张亚兰基于高频数据的经济运行分析与实践探索作主题发言,分析了高频数据与经济“形”、“势”的价值,尝试探索用卡车流量、用电量和消费量三大流量与传统统计数据建模,并对未来高频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在全球金融格局重塑背景下,离岸金融更好服务企业出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重要功能之一。上海如何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创新研究部副主任李刚以壮大离岸功能为突破口做加快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主题发言,分析了壮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离岸功能的主要瓶颈,并提出发展思路。
新经济治理、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新经济业态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构建既包容审慎又高效灵活的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王果基于新经济业态的敏捷治理做率先打造上海新经济业态监管制度体系主题发言,分析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必然面临监管政策的两难,提出新技术、新产业监管环境遇到三重挑战,建议打造向“新”而行的“敏捷治理”制度体系。
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阮青进行了点评,提出“五个中心”建设“1+5”智库学术交流平台不仅要出成果、出人才,还要出方法、出命题,建议加强“航运中心第二条曲线”等重大课题研究,并强化数据分析方法论支撑和鲜活案例的深入剖析。
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预测中心副主任张亚兰
城市进阶:制度创新与功能跃迁
在全球城市竞争新赛道上,制度创新的能力已经成为城市能级的关键变量,三位演讲嘉宾分别从航运中心建设、未来产业孵化、高水平开放三个维度揭示了城市在制度创新和功能跃升中的规律、密码和突破路径。
面对全球航运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浪潮,上海要在国际航运中心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物流与港口航运所所长程润磊围绕全球领先航运中心绿色智慧关键指标对标分析做主题发言,对标国际国内,从结构调整、信息共享、场景应用、政策配套等方面寻找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分析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突破发展路径。
当全球进入创新范式转换的关键期,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高风险、高回报颠覆式创新模式引领着未来产业形态,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带来了全链条孵化思维。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副主任赵越围绕从DARPA模式到上海实践:全链条孵化未来产业的探索与转型做主题发言,分析了从DARPA模式到上海实践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营商环境是改进、塑造和影响上海这座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开放战略研究中心国际经贸规则研究部主任林惠玲围绕更高水平开放新标杆就上海落实《投资便利化协定》的营商环境跃升方案做主题发言,认为WTO《投资便利化协定》作为中国倡导的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对改善全球营商环境、增强全球投资者信心具有积极作用,提出了上海落实《协定》、提升营商环境的相关建议。
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王永刚进行了点评。王思政会长在高度肯定平台建设成效的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美中不足”,后续研究既要增强政策建议的“解渴度”,更要强化研究兼具坚韧性和操作性。王永刚处长结合参与“五个中心”建设的工作实际,提出了要打破智库之间的壁垒,形成共同研究合力。
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物流与港口航运所所长程润磊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作为党中央赋予的重要使命,正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1+5”智库学术交流,定位于打造一个集中展示、共享交流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公共平台,通过跨领域、多视角的研讨,激发观点碰撞、凝聚各方智慧,进一步推动“五个中心”建设研究网络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