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中心】经济“形”与“势”:基于高频数据的经济运行分析与实践探索
4月29日,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牵头举办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第一届‘1+5’智库学术交流”,以“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创新思路、实践案例和政策建议”为主题,围绕“全球竞合:对标演进与战略突围”“国家使命:内生动力与枢纽赋能”“城市进阶:制度创新与功能跃迁”三个板块,开展跨领域、多视角的研讨。我们也推出系列推文分享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本期分享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预测中心副主任张亚兰的主题发言:“经济‘形’与‘势’:基于高频数据的经济运行分析与实践探索”,分析了高频数据与经济“形”“势”的价值,介绍了市经济信息中心“指标体系、监测平台、预测模型”“三位一体”的经济运行分析框架,并对未来高频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高频数据对研判经济“形”“势”具有重要价值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黑天鹅事件频出,对经济形势把握难度与日俱增。“形”是一种状态,反映经济短期阶段的状况。“势”是一种方向,背后是潜在增长动力、周期波动等,预示着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高频数据由于时效强、频率高、颗粒细,对把握经济“形”与“势”有独特价值。首先,高频数据能更敏捷地刻画多维视角下的经济形态。传统统计数据通常有 20 天左右滞后期,而T+1,甚至实时的高频数据可迅速捕捉并呈现经济活动变化。第二,高频数据能更精准地判断强不确定性下的发展趋势。传统低频数据(月度、季度)会平滑掉经济运行中的剧烈波动,而高频数据凭借其频率和细颗粒度,能够精细、准确、完整地还原经济运行的真实态势。第三,高频数据能更有效地把握经济 “形” 与“势” 的内在联系及底层逻辑。部分高频数据天然具有先导属性,如计划投资等,通过其当前波动,可有效研判未来走势。
对高频数据运用的探索
为了更好刻画经济“形”与“势”,市经济信息中心构建了“指标体系、监测平台、预测模型”“三位一体”的经济运行分析框架。指标体系方面,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发,建立涵盖“外围经济”“生产供给”“内外需求”“要素投入”“企业活动”“价格因素”6大模块、17个维度的基础指标库,其中,依托内部数字化平台和外部合作机构,纳入了计划投资、企业设立、银联消费、求职招聘、航运指数、外贸风险等一批高频数据。监测平台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不同来源、不同频率、不同颗粒度的数据完成数据清洗、标签定义和编目,集成在上信数据平台,实现指标的层层穿透与长时间序列积累。预测模型方面,基于基础指标库,借鉴纽约联储的建模方法,筛选出不同维度、不同频率重点指标,形成“景气环境”“要素配置”等5个分析因子,构建上海经济即时预报(Nowcasting)模型。根据细项指标的多频更新,对本市经济增长水平实时、多角度、动态跟踪预报。
一季度高频数据观察
投资领域。投资计划备案是实际投资的先导。数据显示,一季度本市计划投资项目呈现总量多、结构转、链条延特征,投资动能强劲。消费领域。统计常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从供给端观测消费市场,银联的线下消费数据可以快速反映需求端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本市线下日均消费有所回升,主要类别中,零售和大众餐饮消费回暖,娱乐、住宿表现偏弱。出口领域。出口信用保险的申请情况,可作为观测外贸企业业务开展的先导指标。不同于出口金额保持总体稳定的态势,3月本市出口信用保险的申请量、额同比增速较2月明显回落。
思考和展望
受高频数据来源属性、数据序列长度等因素局限,目前高频经济数据在解读经济形势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未来可在三个方面强化发力,一是强化社会化高频数据与政务高频数据的双数联动;二是强化短期波动捕捉和长期趋势把握的远近协同;三是强化高频数据表象与经济运行机理的表里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