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DARPA模式到上海实践:全链条孵化未来产业的探索与转型

作者

赵 越,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字号
[ ]

  4月29日,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牵头举办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第一届‘1+5’智库学术交流”,以“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创新思路、实践案例和政策建议”为主题,围绕“全球竞合:对标演进与战略突围”“国家使命:内生动力与枢纽赋能”“城市进阶:制度创新与功能跃迁”三个板块,开展跨领域、多视角的研讨。我们也推出系列推文分享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本期分享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赵越的主题发言:“从DARPA模式到上海实践:全链条孵化未来产业的探索与转型”,分析了从DARPA模式到上海实践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上海正积极探索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启动了一系列全链条孵化未来产业的项目,旨在通过项目经理制度的创新实践,推动从“0到1”“1到10”的全过程创新突破。为了更好地实现针对性改革突破,借鉴美国DARPA的经验,启动上海自己的DARPA。

  DARPA模式:颠覆性创新的典范

  DARPA成立于1958年,是美国在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力量。它的核心使命是持续推进“改变游戏规则”的高风险、高价值技术研发,避免技术突袭并谋求对对手的技术突袭。DARPA通过资助创新性研究和开发,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GPS)、隐形飞机等,这些成果不仅改变了军事领域,也深刻影响了全球科技发展的方向。近三年,DARPA经费呈上升趋势,2024财年的申请预算达到43.88亿美元。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前沿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管理支持。

  DARPA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要素:

  一是创新求变以适应生存环境。DARPA主动承担“高风险,挑战性”的任务,从事其他军种不愿意触碰的高难度、跨军种、与国家安全关系重大的项目。DARPA的项目选题来源非常多样,除了来自军方的需求,还通过“广泛机构公告”(Broad Agency Announcement, BAA)发布感兴趣的领域和目标,向社会征集选题。

  二是避免陷入创新体系固化。DARPA采用扁平化组织架构,大幅精简决策流程。这种工作体系的创新核心就是项目经理人,不仅是技术专家,还要具备市场洞察力和管理能力。同时,DARPA采取柔性管理与非正式交流制度,始终坚持最具挑战的任务,成熟一个移交一个。

  三是寻求冒险与风险的平衡。“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充分信任”的良性创新文化是DARPA持续保持成功的重要法宝。DARPA采取多团队、多技术路线的竞争性资助,采用“deadline-driven”的方式,让持续地评估和讨论贯穿项目全程。这种机制既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确保了项目的高效推进。

  上海的探索:强化战略预见并启动项目经理制度

  上海的科技创新实践,不仅是对DARPA模式的借鉴,更是对自身创新体系的深刻变革。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启动了一批战略预见研究工作,通过强化前沿扫描、多路径比较和全链条布局,完善形成了了上海第一批DARPA项目。

  2024年,上海市科委首批试点遴选了6支项目经理团队,针对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绿色燃料、可控核聚变、6G、第四代半导体等尚未成型的未来产业,开展全链条布局、全过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培育。以量子科技为例,项目经理人团队吸纳了市科委公务员、领军型科学家、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产业创新研究人员、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投资人团队和孵化器服务团队,组合出击,整合各方资源,全过程推动项目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同时,上海在DARPA项目中引入了“里程碑”“赛马制”“刹车止血”“宽容免责”等管理机制,将改革创新落到实处。

  上海借鉴DARPA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就像是开启了一场“科研界的冒险之旅”,基于理念变革、角色转变、改革创新、模式重构,逐渐形成上海DARPA模式的“小核心”和“大网络”,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更多“上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