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观点|李浩淼:1个中心城市+7个县域,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有3个目标
合肥都市圈经历了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过程。
所谓“从小到大”,是2006年安徽省党代会首次提出了省会经济圈,涉及合肥市、六安市、原地级巢湖市。以此为起点,通过不断的同城化发展和合作实践,省会经济圈演变为合肥都市圈,逐步扩容延伸到一个中心城市加上7个周边城市。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函复了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以1小时通勤圈,覆盖1个中心城市和周边7个县(市、区),即合肥市全域、淮南市寿县、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芜湖市无为市、马鞍山市含山县、滁州市定远县、安庆市桐城市,面积2.49万平方公里。
合肥都市圈2024年度的GDP约1.66万亿元,以全省17.8%的国土面积,贡献了32.8%的经济总量,正在成为全省经济联系最紧密、城市往来最密切、人文交流最频繁的区域,为打造“三地一区”提供了强劲引擎和有力支撑。
在产业协作方面,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比如,与淮南市合作共建了合淮合作区,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推进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建立了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
在科创协同方面,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合肥都市圈正在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围绕实验室到生产线,发挥“科大硅谷创新载体+场景创新服务模式”,探索中心城市科创资源赋能县域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攻关路径。我们把安徽省科技大市场进行推广,建成六安、芜湖等16个分市场,重点运用技术经理人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0月1日上午,位于安徽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来源:新华社
在交通互联方面,合肥已经与圈内7个县(市、区)实现高速直达,与6个县(市、区)实现了高铁直达,还开通了到六安的全程无红绿灯快速通道,构建了与都市圈地理相联物理相融的结构。公共服务方面,重点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开通7条定制公交旅游专线,共建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成立合肥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带动县域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生态环境方面,借鉴安徽与浙江新安江流域的补偿机制,合肥、六安两市率先实施首个省级层面的大别山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今年6月又建立了龙河口生态补偿机制。
下一步,合肥都市圈面临两个机遇:一是战略机遇,合肥都市圈本身承载的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明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二是政策机遇,合肥都市圈是全国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唯一作为“都市圈”纳入试点范围,这是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更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机遇。
围绕两大机遇,合肥都市圈未来有三个目标:一是到2030年,都市圈主要经济指标在安徽全省和长三角地区的增幅保持前列。二是中心城区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实现一体化便捷通勤圈、产业协作圈、科创融合圈。三是增强城市群的联动效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与长三角都市圈城市群协作联动水平显著提升。
重点工作一是规划引领、交通互联,着力构建“1+1+N”都市圈规划体系,抓好都市圈发展规划、文化旅游专项规划的实施,编制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及毗邻区域基础设施互联等专项规划(方案),实现发展规划、空间规划、毗邻区专项规划协同。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城市快速路网、高速公路都市圈环线,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重点工作二是产业科创协作、环境共治。加强产业协作,共绘产业图谱,推进以合作园区为代表的载体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发挥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联动发展,融入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快建设杭合创新带,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新举措新路径新成效。着力提升巢湖流域水环境质量,联合开展巢湖上游跨界水体污染防治、水质联合监测等工作,强化区域联动和网格化治理。
重点工作三是抓好改革试点落实。对照国家批复的《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7大领域、22项任务,深入研究谋划、主动担当作为,高质量全面承接落实改革任务,积极探索要素资源在都市圈内高效配置,加快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畅通有序流动,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强化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