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上海老年教育提质发展的若干思考
核心观点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随着“60后”队列人口以“波峰”状态进入退休期,其养老需求从“老有所养”进阶到“教养结合”,老年教育成为促进老年群体生活品质提升的关键举措。上海作为全国较早发展老年教育城市之一,在以政府投入、事业发展为主的供给体系下,老年教育资源总体充足,办学体系不断向基层延伸,兼职教师注册制不断规范,基本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4所市级老年大学、44所分校和系统校,18所区级老年大学,212所街(镇)老年学校、6000多个居村委办学点。客观来看,老年教育在管理体制、师资力量、基层教学能力、社会化参与等方面尚需重点发力。
具体来看:一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老年教育尚未形成统一归口管理的体制,老年大学管理条线上包括民政、教委、老干部、机关工委、高校等部门;财政保障上缺乏专门稳定的经费投入,高校老年大学处于自筹资金办学状态。二是师资力量仍较薄弱。市区、街道、街道师资共享不够、渠道不通,区级老年教育机构、街道基层学习点的课程拓展优化、教育质量底部抬升困难;老年教育专职、兼职教师缺乏定期培训、能力提升等继续教育支持政策。三是基层学习点功能尚未完全发挥。街道教育点、郊区乡镇老年学习点等由于硬件设备滞后、课程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位置相对分散等原因,老年群体参与率较低,与市级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形成鲜明对比。四是社会化参与动力不够。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老年教育的配套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化探索仍处于早期阶段,盈利性与安全性是民办机构较为棘手的问题。
建议:一是强化老年教育统筹管理。建议争取国家支持,率先在上海试点,研究制订老年教育相关法律,为全国出台老年教育法先行试点实践;适当加大老年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解决硬件设施、师资薪酬等经费保障问题。二是夯实老年教育师资力量。建议逐步把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教育机构、社会学习点的兼职教师纳入注册制的范畴;适当提高专职、兼职教师收入待遇,多措并举鼓励退休教师参与到老年教育中。三是注重共建共享,推动基层老年教育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市级老年大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市、区、街道老年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市区优质教学资源向基层下沉。四是强化配套支持,激发老年教育市场活力。建议推动市级老年大学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举办老年机构。在相关激励设计上,通过税收优惠、购买服务、奖励补贴、探索放开老年教育民办非组织登记等政策,增强社会主体办学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