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长三角深入布局,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

作者

张 勇,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吕梦轩,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

刘 兴,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人型机器人(Android)又称仿生人,通过模仿人类的关节、感知和思维系统来实现移动、认知、学习等行为,进而辅助人类解放更多的生产力。由于现实世界一直是为人形态而设计的,因此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大量工作中直接应用现有工具和场景,具有更强的通用性。随着软硬件层面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已经迎来产业变革的风口,马斯克认为人形机器人将会成为一个比电动汽车,甚至比传统汽车市场更大的行业。

  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奇点时刻。在硬件层面:关节执行器的电机驱动方案逐渐形成行业共识,电驱方案能源利用效率高、速度和位置精度表现都比较好,在运动能力和成本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平衡。在软件层面:AI大模型迎来爆发,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具身智能”最佳载体。具有多模态输入能力的大模型将为机器人注入思想和灵魂,使其拥有感知和学习世界的能力。在市场层面:随着硬件端解决方案的逐步成熟和软件端大模型的智慧赋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入局者。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巨头入局推动行业加速发展,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上海也涌现出了以康复机器人起家转型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傅利叶智能和由原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业成立的智元机器人,成为业内崭露头角的本土企业。在政策层面: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成为行业首个顶层设计。此外各地陆续发布相关的支持政策或行动方案,如深圳提出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力人形机器人的终端制造;山东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布局;我市提出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北京则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全方位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建议:一是通过“外引+内育”,积极集聚人形机器人龙头企业。在外引方面,建议以特斯拉为主要争取对象。在内育方面,注重规模、扩大底座和百花齐放,建立全市人形机器人培育企业名单,定期跟踪给予资金、人才、技术对接等方面支持。二是组建上海通用人形机器人科学中心,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共性技术。依托浦东张江机器人谷,建设通用人形机器人科学中心——创新孵化空间,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人形机器人融合发展。三是积极为人形机器人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建议依托现有人形机器人产学研资源组建人形机器人概念验证中心,为人形机器人产品提供工业制造、医疗护理、居家养老、教育培训等多场景下的小批量验证途径。四是积极引导资本支持和撬动行业发展。建议上海牵头,联手苏浙皖等建立针对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研究领域

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