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包容性数字城市建设模式与上海对策

作者

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科研处处长

陆亮亮,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字号
[ ]

核心观点

数字城市被认为是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未来城市形态。但种种现象表明,数字城市在技术外衣的掩盖下出现新的更大分歧,比如产业间数字化差距拉大、场景数字化应用失衡、企业数字化转型遭阻,以及个体数字化生存受限等。城市反而变得更脆弱和不公平,远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城市预期。包容性数字城市是近年来全球城市治理与规划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以关注数字弱势群体而非数字技术先进性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理念、制度、技术、市场等多维创新保障数字发展机会与过程的公平性,强调在确保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更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数字困境和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数字成果共享。

从全球实践来看,以伦敦、纽约、新加坡和东京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在数字包容性发展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积极探索。分析五种包容性数字城市建设模式:伦敦“行政主导”模式、纽约“技术驱动”模式、新加坡“项目引导”模式、东京“协作共治”模式和上海“一网统管”模式,相对而言,上海仍存在碎片化建设、孤岛式推进、粗放型治理、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下一步建议,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数字城市发展理念。让市民广泛参与,保障数字弱势群体的机会与渠道平等;二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双向赋能。增强数字包容城市建设的互操作性;三是坚持在稳步推进中提高数字包容韧性。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程序机制;四是坚持在开放共享中保护数据隐私。建立数据全流程合规与监管规则体系;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具有海派智慧的“两网融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