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缓解我市医疗资源“挤兑”的三点建议
核心观点
2022年末,疫情防控新二十条、新十条相继发布,提出更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优化核酸检测、优化调整隔离方式等新要求。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随着防疫重点转向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医疗机构成为新冠诊疗的第一线。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病毒传播引起的大范围感染在短期内对医疗资源会形成冲击和“挤兑”,即使在人均医疗资源位于世界前列且有严格转诊制度的日本,也在2020年初因受新冠疫情爆发冲击而发生过医疗资源运转暂缓的情况。根据日本医疗系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首轮疫情高峰期,拥有20张以上住院床位的医疗机构中约有7.65%暂停服务或服务能力受限。本轮疫情高峰期,医护人员缺口困境凸显,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医务人员高饱和运转、分级诊疗制度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痛点问题凸显,导致我市医疗资源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冲击。经综合研判,上海已于1月17日度过本轮疫情感染高峰,目前处于较低流行水平,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但从本轮感染高峰期出现的医疗资源短缺的突出痛点入手,总结分析有效应对的经验,做好应急政策储备尤显必要。本篇研究旨在针对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分析我市医疗体系“平急结合”机制建设、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提出几点思路,主要包括多措并举缓解大范围感染对现有医疗资源形成冲击、近远期结合应对医护人员及重症资源缺口困境、平急结合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对医疗系统长期韧性建设的支撑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