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综合服务设施典型案例服务模式调研
作者
江 昊,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所
侯杉珊,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处
赵靓玉、刘婧敏、曹丰年,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所
唐 潇,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信用发展应用部
沈 聪,普陀区发展改革委办公室
张 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核心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高度关注民生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曾两次深入调研家门口综合服务设施,实地考察社区治理和服务情况。2020年市委出台重要文件《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将“做实家门口服务体系”作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要举措。文件指出,要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打造城乡社区15分钟生活圈和“一站式”服务综合体,让家门口服务站点成为市民群众生活中的新型“便利店”。
本市家门口综合服务设施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1.服务定位不明晰。在普遍利用政府场地并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的前提下,综合服务设施应当坚持公益性为主的定位,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而目前服务重心有所偏移,未能聚焦基本公共服务需求。2. 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综合服务精准投放不足;服务落地仍待加速;空间资源整合不够;服务内容有待延伸。3.缺乏制度化运营保障。目前,本市家门口服务设施尚未形成制度化运营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受到街镇投入、居委会和社会力量组织运营能力的制约,总体来看水平参差不齐,在保障服务能力、整合运营资源方面差异较大。4.社区居民参与空间不足。社区居民参与家门口综合服务的考核评价不足;单纯依靠“政府方”,居民参与不足。
推进家门口服务发展相关政策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建议全市层面建立完备的统筹指导机制,推进家门口服务设施建设均衡发展。建立多部门、多级联合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市、区、街镇三级管理体系,形成合力,自上而下统筹推进“家门口”工作。2.优化管理运营模式,提升群众参与度。建立家门口综合服务需求众筹机制,通过调研、走访、意见咨询会、下发问卷等形式,“自下而上”分类提取,形成合理有效的需求清单,满足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提升家门口服务的发展动力、创新性和吸引力。3.引进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建议各区通过党建引领、项目带动、公益创投、志愿服务等综合助力,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工队伍、辖区单位、社会力量等资源,加快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4.加强家门口服务数字化赋能。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统一、整合、集约、共享”的方式,在体制机制、平台建设、操作路径等方面系统性地推动家门口综合服务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