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跨省域城镇圈空间治理,推动跨界区域经济发展
核心观点
当前,国际社会正进入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全球治理新时期,跨界合作与跨界发展越来越成为不同区域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也正经历着各类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重组阶段,适时推动“行政区经济”向“跨界区域经济”的转型,实现各类资源的跨界大整合,构建均等化、区域化的大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手段。
上海市跨省城镇圈发展主要特点:一是城镇圈内各镇历史渊源深厚,逐步开展跨区治理的探索。二是城镇圈内就业、生活人口联系紧密,呈现同城化趋势。三是产业发展迅速,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四是跨区域交通枢纽还未起到服务城镇圈的作用。五是部分城市建设品质不高,区域内并未形成统一的生态空间。
跨行政区空间治理的案例借鉴:1.法国市镇联合体:建立市镇联盟开展灵活治理。为了减轻地方治理的结构性压力,加强各邻近市镇和地区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区域经济等方面的合作,法国通过市镇建制创新设立了各类市镇联合体。2.美国特别区:围绕联动诉求设立功能区治理。相对于县、市、镇为其辖区内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特别区则是特殊的地方政府,通常只为特定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区域性、专业化、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具有独立的政府特权,为独立自主的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美国协调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常规化制度安排。3.“欧洲之星”项目:自下而上地方政府协作的治理。为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盟边缘地带的中欧地区从相对落后区域进行提升转型,2003年起,基于InterregⅢ A 框架,由奥地利维也纳地区发起,联合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的相关地区正式启动欧洲之心(Centrope)项目,该项目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在跨区域空间治理中积累了一系列经验。
跨省城镇圈空间治理建议:一是进一步探索采用多元治理对象、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开展跨省域空间治理。从跨界地区发展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交通协同、产业协作、环境治理和空间统筹等方面,因而在治理对象上也应聚焦在这几方面。二是完善自下而上的有限权力让渡的跨省域治理模式。跨省城镇圈空间治理的核心是镇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协调,包括平行府际关系和垂直府际关系。其中,府际关系协调的核心是利益分配。三是进一步推动跨省域城镇圈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空间规划编制是跨省界城镇圈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上海2035”确立的跨省域城镇圈规划由县人民政府、上海市区一级人民政府以及上海市规划和资源局组织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多方主体确定了共同编制、共同审批、共同指导下位规划、共同监督实施管理的四个共同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