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独角兽企业生长环境仍需改进提升
核心观点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体现了科技向市场应用转化的活跃度。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资本市场竞相争抢“独角兽”,拥抱新经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数量仅次于美国,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是我国独角兽企业主要聚集地。据2022年8月胡润研究院统计数据,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于34个城市。其中,北京90家、上海69家、深圳33家,京沪深三地独角兽总数量和总估值在全国占比均超过60%,当之无愧居于中国独角兽城市第一梯队。
研究发现:上海市独角兽企业集中在电子商务、健康科技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具有明显的“互联网+”基因。上海具有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消费市场成熟开放且规模庞大等优势,为新技术、新模式快速落地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资源,推动了一大批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和成长。下一步,上海优化独角兽企业生长环境还要在发挥各类创新孵化载体“摇篮”作用,增强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黏合度以及为独角兽“量身定制”配套政策等方面重点发力。
我们建议:一是做强孵化功能,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帮助企业精准对接投资机构、高校院所等资源,为在孵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创业支持;加快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最大化提高技术研发和源头创新效率,打造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平台、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等公共技术平台,降低创业者的技术研发成本,加速商业转化进程。二是发挥风投机构支持作用,在金融服务端做好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助推器。完善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激励机制,吸引风投“大IP”,扩大风投市场影响力;优化国有创投机构的股权结构和考核机制,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提升投资能力;支持央企、国企和民间资本共同成立独角兽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引导资本市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接续联动的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三是创新政策举措,加大对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独角兽企业发现机制,做好前置化企业挖掘服务,将潜在科技独角兽、准科技独角兽、高质量科技独角兽企业及时纳入培育库中;建立独角兽企业“服务包”机制,与重点独角兽企业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探索对独角兽企业开展“包容审慎”监管,对一时看不准的行业、领域和企业,设置一定的“观察期”,优先采取前置指导和柔性执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