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城市竞逐赛,上海如何走在前列?
核心观点
2019年8月,科技部出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到2023年全国要布局建设20个左右的试验区,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担当起“领头雁”的角色,上海作为第一批城市入选。
目前上海已跻身我国人工智能城市实力的第一梯队,和北京、深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凸显,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领域246家规上企业产值2544.6亿元,超越北京(产值约1866亿元)和深圳(产值1500亿元)领跑全国。优势企业协同发展。到2020年底,上海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为1298家,略低于北京(约1500家)和深圳(1318家),位居第三,并形成了基础层(如寒武纪、地平线等)、技术层(如商汤、依图、深兰等)、应用层(如联影智能、商米等)的全产业链生态格局。各类人才汇聚融合。上海人才高地建设初具规模,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专家落户上海发展。并依托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各类科研院所培养出大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在2020年达到18.7万人。产业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围绕“东西集聚、多点联动”的4+X融合创新载体布局不断完善,包括浦东张江、徐汇西岸、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及市北高新、长阳创谷、虹桥智谷等特色园区。
但要看到,上海无论是与国内同期生比还是国际尖子生比,综合实力仍有待提高:在企业能力方面,北京企业数量名列前茅,且以研发见长,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积累强、产业要素集中度高、产业渗透率强;深圳以产业见长,聚集了一批行业领先企业;而上海在AI应用层能力更强,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空间逐渐缩小,且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大企业生态环境更具吸引力。在技术创新方面,美国在基础研究、企业发展和融资方面均胜一筹,人才汇聚仍在引领发现前沿;中国在人工智能数据方面领先,且随着人工智能的竞争力转向于商业化执行、产品质量、创新速度和大数据,中国迎来实现后发赶超的优势机遇。但要警惕,当前逆全球化发展和科技封锁可能会影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赶超美国的步伐(开源平台属于美国)。
上海发展人工智能的短板与发展对策建议:针对当前上海面临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储备不足、教育体系待改善、政策法规待完善等问题,对上海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做好“领头雁”提供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政策保障,实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推进算力基础工程,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二是注重生态建设;三是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