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脉络梳理及功能升级思路

作者

王晓艳,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总经济师

王莹莹,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与房地产研究所

徐晓濛,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与房地产研究所

李紫洋,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与房地产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全球化背景下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与我国大国经济的崛起和金融改革开放的推进同频共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五个中心”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能级持续提升,也成为上海转变经济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

研究发现:经过三十年发展,上海已经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金融市场体系、机构体系、服务体系和金融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主体架构初步确立。但对标国内领先、结合国内需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强而不大”情况仍存:一是金融市场开放度有待深化。在沪外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开展仍面临瓶颈问题,金融业务“准入不能营”现象突出。二是资本市场活跃度有待增强。沪市较国内其他股票市场活跃度有所欠缺,除了企业类型差别等影响因素之外,还存在上市门槛、交易制度、国际参与度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三是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有待完善。如支付清算类方面,虽然CIPS业务规模和参与者数量呈现日益增长态势,但在运营效率、服务场景与其他成熟跨境支付系统存在差距。四是金融机构能级有待提升。虽然上海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持续提升,但在集聚辐射效应、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能级落差”。

建议:下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牢牢把握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这一主攻方向,做强主力长板、筑牢发展优势,并打开功能进阶的增量空间,朝着全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的目标继续前进。一是深化资本市场开放。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速推进外资机构业务开放,并加快推进“主体能量升级”,打造与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定位相匹配的高能级金融主体集群。二是筑牢金融基础设施。着力提升金融基础设施能级,优化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布局,推动上海金融基础设施主体更加多元、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持续深化金融基础设施跨境互联互通,拓宽金融市场和对外开放合作渠道。三是打造数字货币新高地。牢牢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构建数字人民币研发平台体系,打造数字人民币产业集群体系,营造数字人民币综合试点场景。四是开创绿色金融新范式。充分把握ESG投资对上海绿色金融和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强ESG投资政策研究和行业标准制定,完善ESG投资市场与产品体系,积极构建ESG投资良好生态。

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