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把脉问诊”:大伦敦规划年度监测报告(AMR)的启示

作者

张   勇,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詹水芳,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

刘   兴,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伦敦共颁布了三版大伦敦规划,每版规划的最后一章都着重讨论实施和监测的问题,提出要根据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KPI)来监督和评估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并每年发布年度监测报告(AMR)。大伦敦规划监测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根支柱:其一,构建规划顶层制度法律法规,明确规划监测评估制度的法定地位,强势推动地方政府公开地方开发工作中的规划内容、开发成效。其二,建立规划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在法定合作的要求下,大伦敦与泛东南地区展开了广泛的合作,通过举办地方政府峰会、建立政治领导小组、官员联络小组等机制,加强跨域协同。其三,形成“决策-实施-监测-反馈-优化-决策”的循环闭合机制。年度报告不仅是规划实施后监测的工具,同时也是规划编制前的依据。其四,依靠多源完整的监测数据支撑。除建立伦敦发展数据库(LDD)集中汇集监测数据外,还采用了大伦敦政府智库、伦敦交通局、英格兰历史遗产委员会等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私人公司提供的数据。

对上海的借鉴与建议:一是优化完善上海大都市圈跨界国土空间规划协同机制,推动倡议性的非法定规划上升到具有约束力的法定性规划。二是完善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评估衔接机制,在中评年度统筹推进城市体检评估与中评工作,形成两个评估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机制,助推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的法定化、规范化。三是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探索“开门做体检”机制,统筹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城市体检工作。四是形成成果多方应用和反馈落实的机制,以有效支撑规划实施、政府决策和部门工作。五是建立数据信息采集获取和共享机制,形成多来源、多尺度、多时相、多规融合,能全面反映总体规划实施和城市管理运行现状的数据资源体系。

伦敦年度监测报告的主要任务是评估KPI的实施情况,最近几版大伦敦规划KPI指标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指标体系大幅简化,聚焦空间规划能够直接发挥作用的指标;二是规划关注“伦敦人需要的住房”供应;三是规划通过“管控式释放”调节工业用地的供给;四是规划运用PTALs值强化交通、人口、就业、住房统筹联动;五是规划将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

对上海的借鉴与建议:其一,加强住房建设的精细化管控,重视对住房空间供需预测的探索,科学构建住房建设空间引导体系。其二,保障产业空间供给,并通过集约化、混合利用等方式来提高用地绩效。其三,深度开展交通可达性应用研究。其四,将绿色作为优质城市资产,推动公园城市建设。

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