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总部企业经济贡献度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常思远,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总部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的中心城市依托特有资源要素而形成的高集聚、高能级、高辐射的经济形态。上海总部经济动力始终保持强劲态势,主要得益于三方面优势:一是产业链韧性;二是资源配置能力;三是软实力吸引。2022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891家、531家,行业分布从最初的制造业为主,逐步转向服务业和数字领域。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约14%设立了地区总部,约21%设立大中华区及以上级别的地区总部,部分单功能全球总部或全球事业部也落户上海。此外,上海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上海共有56家企业上榜,其中民营企业23家,如拼多多、圆通、携程、德邦等。

与此同时,总部企业的扎根发展也为所在城市带来经济效益等诸多外溢效应:2020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0.2%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占比贡献了全市外商投资企业23.4%的进出口额和13.7%的税收总额、近10%的营业收入、17%的利润总额、6%的从业人数;外高桥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贡献度甚至超过50%。同时,民营企业总部贡献也在逐渐上升,根据商务委数据,2021年度认定的114家民营企业总部年度营业收入合计7945亿元,累计贡献税收80亿元,吸纳就业超过50万人,设立国内分支机构数量达到1500个。除税收等直接贡献外,上海总部经济效益还体现在机会成本方面,突出表现为: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在集团内部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在集团业务整合、事业部独立分拆新设、扩大在中国区投资、研发设计新产品等布局调整中拥有更大话语权,为上海引入更多新业务板块、重大投资项目提供了有利先机条件。

但上海在总部企业吸引和发挥总部经济效应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部分行业外资准入仍有壁垒,尤其是服务业领域;本土企业总部集聚度不够,且业务相对传统;总部功能能级仍有发展空间;要素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不足。

对策建议:1.优化总部分类支持政策。强化功能升级导向,制订不同功能类型跨国公司总部集聚的定制化政策,打造开放的制度环境。2.强化本土总部企业培育。优化企业成长通道,建立完善识别、发现机制,根据新生代头部企业特点量身打造扶持政策,推动更多优质本土民营企业总部在沪落地。3.提升总部功能能级。在现有总部经济支持政策基础上,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现有跨国公司总部拓展功能、提升能级。4.把握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上海链接国内国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地位,加强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提升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空间。5.加速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管理制度,优化税收政策体系,深化外汇体制改革,完善城市配套支持,并完善总部经济评估评价机制。

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