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对上海节电降碳的启示

作者

张瀚舟,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环境研究所所长

寇书萌,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环境研究所

字号
[ ]

核心观点

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对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公众主动高效节约使用能源电力,将个体的点滴绿色行动汇聚成全社会低碳发展的磅礴力量。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省市在政策层面明确提出发展碳普惠机制,深圳是其中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课题组经调研发现:深圳作为较早施行碳普惠的城市,初步搭建了从地方立法到统一平台建设,再到应用程序开发,最终实现激励机制落地的碳普惠体系完整闭环。从实施亮点看,一是首次聚焦居民用电碳普惠。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共同打造《深圳市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方法学》,以辖区内家庭住宅用电为情景,以生活用电每人日均排放量为基准,对实际排放量低于基准的部分进行激励。二是数字赋能低碳行为。深圳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优势,构建了涵盖碳普惠的“双碳大脑”统一平台,实现了碎片化的低碳行为数字化,打造了以“碳全景”为核心,以工业、建筑、交通三个碳管理应用场景的1+3体系。三是奖励可持续可变现。深圳依据用户减排量不仅给予个性化标志勋章、绿色小区荣誉称号等奖励措施,还在打通低碳行为数据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的前提下,积极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纳入深圳碳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品种,使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可用于碳市场履约抵消。从实施效果看,一是助力碳市场不断壮大,深圳本地碳市场与碳普惠体系已正式打通,碳普惠的加入将极大地提升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并进一步扩大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规模。二是居民节电减碳效果显现。截至今年6月底,开通碳账户的家庭占深圳用户总量的25%以上,通过低碳用电行为累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2万吨,等效节约标准煤约4516吨。但同时,深圳在碳普惠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公众对碳普惠的概念和产品了解非常有限,由于碳普惠的推行本着自愿原则,导致即便是公信力相对较强的电网企业也存在难以获得公众授权的情况,影响了“普”的规模。二是控排企业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的买方主体,其范围和交易量受政策影响很大,不确定性削弱了“碳”的链接能力。三是激励力度不足,虽然深圳已在试点打通碳普惠积分和交易市场,但主流的方式还是积分直接兑换商品,由于积分本质上是不成熟的金融产品,其实际价值和流动性都大打折扣“惠”而不实。

课题组初步测算:上海开展居民用电碳普惠应用能够助力减碳、降负荷。减碳方面,仅居民的低碳行为每年就可减少约2800万吨碳排放,可为上海贡献超过10%的减排量。电力降负荷方面,参照深圳的实施效果和潜力,在充分调动居民参与意愿情况下,未来上海仅空调一项就有望通过碳普惠降低高峰负荷约20万千瓦。

对策建议:一是政府主导宽进严出。建议相关部门尽快推动形成上海碳普惠闭环,营造宽松的参与氛围吸引尽可能多的民众,但在碳计算环节应严格核查机制,确保产出的每一克碳量都精准可溯,避免进入市场后引发碳通胀。二是企业为主构建居民负荷控制碳普惠。建议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市电力公司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研究建立以居民电力负荷主动控制为重点应用场景的碳普惠方法学,明确交易监管、平台搭建、实际操作等相关主体,开展示范应用。创新激励模式,融合环境信用评价、信息披露、低碳社区创建、评优评奖、市场交易等机制,通过设立个人积分信用、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等方法,提升用户获得感。

研究领域